阿万仓供电所的雪域掌灯人

 2025/11/20 10:0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明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镇,冬季最低气温常跌破零下30℃。这里地处黄河首曲核心区,4620平方千米的草原上,散布着4个乡镇近5000户牧民。国网玛曲县供电公司阿万仓供电所(以下简称“阿万仓供电所”)的5名员工,就是这片雪域高原上的“掌灯人”,他们以生死与共的坚守、温情周到的服务,让电流穿越草原戈壁,温暖着每一个草原深处的“冬窝子”。

  极端环境下的生死相托

  “在高原巡线,每一次出发都是有风险的。”阿万仓供电所所长马玉才说,阿万仓的巡线山路蜿蜒曲折,一侧是奔腾的黄河,一侧是陡峭的草坡,暴雨过后常出现泥石流、路基塌陷,车辆陷泥是家常便饭。夏季雷暴可瞬间席卷草原,冬季白毛风裹挟积雪,能见度不足1米,连当地牧民都不敢贸然出行。

  2024年12月31日晚11点,阿万仓供电所的青年员工们正在享受跨年夜的欢乐时光,台区经理宋学文突然收到了道尔加牧场用户的抢修信息。他与同事道杰仁青立即起身,提起工具包迅速前往客户家中。在帮助客户处理完故障,用电正常后,他们才回到站所休息。返回时已是凌晨1点,两人互相道了一声新年快乐,就这样在抢修途中度过了跨年夜。

  这样的情况对于阿万仓供电所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你们是草原的‘活菩萨’,没有你们,寒冷的冬天可怎么过?”牧民们的称赞声中满是真切感激。

  这片广袤草原上,阿万仓供电所员工间早已形成生死相托的信任。部分巡线路段地处无人区、无手机信号,三人结伴巡线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温情服务延伸草原深处

  “供电所的师傅们,比亲人还贴心!”说起阿万仓供电所员工,牧民道尔吉赞不绝口。从阿万仓前往玛曲县木西合乡的公路蜿蜒80余千米,侧下方便是滔滔黄河。“这条公路2024年11月底建成,通车后能节约2小时车程。”阿万仓供电所员工达尕介绍道。

  抵达木西合乡,达尕熟门熟路找到报修的道尔吉家。道尔吉家境困难,两个先天性残疾的孩子常年卧床。达尕和同事处理完故障后,送上带来的年货。道尔吉说,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用电难题,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达尕,对方已多次伸出援手。

  据了解,为了让牧民用上“放心电”,阿万仓供电所创新推出“冬窝子专属服务”:每年10月牧民迁移前,提前全面巡检片区线路、更换老化设备、排查安全隐患;针对部分牧户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制作藏汉双语安全用电手册,上门讲解注意事项、演示电器使用方法;同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

  扎根雪域的坚守与传承

  阿万仓供电所5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既有土生土长的藏族汉子,也有扎根高原的汉族青年,他们怀揣共同信念——让草原每一盏灯都亮起来。

  阿万仓供电所最年轻的队员扎西,2018年从甘南供电公司培训中心毕业,主动申请回乡工作。“小时候家里常停电,晚上只能点酥油灯,我想让家乡人用上稳定的电。”扎西说,刚工作时高原反应严重,数次想放弃,但看到前辈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牧民们期盼的眼神,最终选择留下。如今,他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线路巡检、故障抢修皆能独当一面。

  所长马玉才20年扎根高原一线,父亲曾是电力工人,上世纪80年代参与了阿万仓第一条高压线路架设。“父亲常说,电力人要给老百姓带来光明和温暖。”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这些年,他鲜有时间陪伴家人,妻子独自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担。“作为丈夫和父亲,我亏欠家人太多,但作为电力人,我无怨无悔。”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阿万仓供电所员工以脚步丈量草原,用坚守守护光明,用温情温暖人心。他们如雪域高原的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草原的璀璨光芒,成为牧民最信赖的“勒合力”(藏语,意为电工师傅)。在他们的守护下,“冬窝子”暖意融融,牧民生活愈发红火,古老的黄河首曲在电力赋能下焕发新生机。这群高原掌灯人,将继续扎根雪域,以忠诚与担当续写电力人服务人民的动人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