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以市场化机制破解干部人才工作短板——甘肃水投深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5/11/20 11:2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甘肃经济日报兰州讯 甘肃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水投”)立足服务全省水利事业大局和集团转型发展实际,探索开展“4+3”人才引育工程,建立“储备”“成长”“贡献”三级“人才池”管理机制,在“选、育、留、用”全链条上精准发力、系统施策,有效缓解了急需紧缺人才短缺问题,为加快打造国内行业一流现代化创新型水务产业集团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组织保证。

  “革故鼎新”,以系统改革思维“破题”,营造各类人才竞相施展才华的发展环境

  “不拘一格”选才。按照“稀缺人才专业猎聘+成熟人才组织推荐+急需人才社会招聘”等差异化人才引进思路,甘肃水投与省委组织部、省政府国资委、省内有关企业高校、知名猎头公司建立了定期“沟通-推荐-选聘”机制,两年来引进各类专业化、成熟型人才129名,为集团总部和各业务板块转型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多措并举”育才。甘肃水投大力开展以“业务培训+跟班学习+观摩交流+师带徒”相互补充的系统提升行动,选派10名业务骨干到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政府国资委跟班学习,选派9名业务骨干赴江西鹰潭交流学习,选调15名子公司业务骨干到集团跟班学习。积极开展“党员1+1”“劳模1+N”等形式多样的“师带徒”活动,建立“师徒连带”考核机制,培育了一批“水投专家”。

  “用心用情”留才。制定了《甘肃水投集团推进“4+3”人才引育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三级人才池”管理机制,实行“选、育、留、用”全链条差异化管理,营造了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今年以来,甘肃水投共有135人通过个人自荐方式申报进入“四支队伍”人才库,为集团公司核心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事业为上”用才。制定和完善了《甘肃水投集团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了“集团-区域-区县”三级管理体系,厘清了各层级人员管理权责界限。两年来,甘肃水投选聘子公司班子、总部部门负责人124名,退出子公司原班子33人,营造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任人唯贤”,以人才强企理念“赋能”,打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机制

  用活人才政策“工具箱”。建立人才需求与政策供给“两本账”,一方面,甘肃水投定期开展人才盘点与需求调研,形成急需紧缺人才台账;另一方面,甘肃水投制定“4+3”人才引育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四支人才队伍”和各类人才梯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台账,实现双向匹配。同时,破除“唯学历”“唯资历”条条框框,按照“市场化、契约化”思路选才用才,今年以来,甘肃水投社会化选聘子公司班子成员10名,有效解决了关键岗位“无人可用”的问题。

  校准考核评价“定盘星”。坚持把“干了什么事、解决了哪些难题、取得了什么实效”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标尺,把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调整、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甘肃水投将2024年年度考核“基本称职”的2名子公司班子副职转外部董事,考核“优秀”的1名子公司班子成员提拔使用,树立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建立干部人才“调蓄池”。甘肃水投完善干部人才培育、成长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池”,将优秀员工纳入“储备池”精准培养,考核优秀者进入“成长池”定向培育,对“成长池”中表现特别优秀、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考核纳入“贡献池”,作为提拔任用、职级晋升的重点对象和经营管理“后备力量”,形成“三级人才池”相互支撑、供需匹配、能力转化的人才工作“生态链”。

  “市场多元”,以价值贡献导向“激励”,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高水平“大锅饭”问题

  明确“三位一体”分配思路。甘肃水投构建“基本工资保稳定、绩效工资激活力、专项奖励促突破”的“三位一体”动态薪酬分配框架,把“竞争类子企业绩效薪酬占比不低于50%、非竞争类不低于40%”作为薪酬分配的“硬指标”,打破了“大锅饭”。2024年出资企业领导班子年薪最大差距6.96倍。

  搭建薪酬管理“四梁八柱”。聚焦个人和集体两个价值贡献维度设计薪酬分配规则,将员工个人薪酬与所在单位(子公司、部门、项目部)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强关联,将甘肃水投整体年度工资总额的核定与增减,与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强挂钩,建立超额奖励和专项奖罚机制,构建以关键指标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按绩取酬”分配机制。甘肃水投建立体现岗位差异、责权利对等的岗位薪资体系,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个人绩效工资和专项奖金分配的最核心依据,打通了“公司效益—部门业绩—个人贡献—收入回报”的价值传导链条,考核为优秀的,绩效年薪上浮10%;考核为基本称职的,绩效年薪减半兑现;考核为不称职的,扣减全部绩效年薪,切实提升了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