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现金贷何以在微信小程序重出江湖?

时间:2018年02月01日 09:52 来源:新华社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行业发展

  读书、游戏、点餐……微信小程序自去年1月9日正式上线以来,为近9亿微信用户提供了不少便利。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开通成本低,也不需要写代码,微信平台上的用户也多,一些非法现金贷经过伪装后也以小程序的形式上线,继续违规从事贷款业务。

  “黑贷”转战小程序

  2017年12月,银监会联合央行印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暂停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贷公司;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

  近日,记者在微信小程序中输入“贷款”搜索,随即有数十个相关小程序出现在列表中,如个人无抵押贷款、黑户新贷款、秒借贷款等,额度从200元到10万元不等,都号称“放款简单、快速”。

  记者对排列在前的30个关于贷款的小程序逐个排查发现,8个小程序所属企业主体在工商登记信息中有小额贷款经营资质,其余小程序基本都属于违规经营贷款业务。这些小程序分为几类:

  ——通过小程序引流至网贷APP。在一款名为“贷款借钱王”的小程序中,记者在填写手机号和验证码后,被引导至手机应用商城下载了一款名为“贷上钱”的APP。

  ——搭建类似“借贷超市”的小贷平台。在一款名为“找贷款去哪儿”的小程序中,其服务类目标注为“图书报刊/音像/影视/游戏/动漫”,但该小程序中汇聚了包括“校园贷”“工薪贷”“公积金”等多个网络小贷。

  ——个人贷款横行其中。在一款名为“贷款空放”的小程序中,有一个用于咨询“贷款方案”的深圳手机号。记者在拨通该号之后,提出要借款5000元一个月做周转,对方遂开出月息20%的“砍头贷”条件:即借款5000元,实际到手为4000出头,一个月后需支付本息6000元。

  非法现金贷如何上线小程序?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借贷小程序多以个人名义申请开通,服务类目包含综合生活服务、公关、推广、市场调查、家政服务等。

  某知名现金贷公司业务负责人称,在监管新规出台后,一些非法小贷公司的网站被取缔,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小程序这样的平台。“因为开设成本低,也不需要写代码,微信平台上的用户也多,都愿意来这里搭建平台。之所以把类目设置得五花八门,主要是为了逃避监管审核。”

  记者1月30日就相关问题函询微信官方,对方答复称,在小程序的前置审核方面,微信官方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第一、小程序主体真实性审核;第二、小程序账号基本信息审核,如名称、logo、简介、类目等;第三、特殊行业类目需添加符合法律规定的资质,比如非银行机构从事、提供借贷或借贷信息服务的法律法规依据,和相应的资质文件都要进行提交审查;第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公众号、小程序主体的信用识别能力,以及对违规主体的账号提前发现。

  记者还被告知,针对不少成功“躲猫猫”上线的黑贷小程序,微信方面目前已经根据关键词策略清理了数百个恶意的“借贷”类小程序。而针对小程序名称与类目存在不符的情况,也开始进行排查处理。

  记者发稿前,发现通过“贷款”“现金贷”等关键词已无法搜索到相关小程序,但是能够通过“秒借”“立下”“黑户”等非法现金贷业内专用术语搜索到相关小程序。而且,在“曾用过”项目下,记者前几天打开过的贷款小程序依然能够登录。

  平台亟需加强小程序的审核和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教授表示,微信小程序作为新兴的开放型平台工具,具有强大的网络引流作用,对互联网领域中活动的个人与企业都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平台的经营方应当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以此倒逼其加强对开发者的约束。

  杨东建议,网络信息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应该采取联动措施,对确有违法活动的企业个人等依法进行处罚。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认为,一方面应尽快推动相关法律出台,补强规范效力;另一方面则应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处罚措施,包括:完善开发者实名制、建立多次违法主体“黑名单”、强化小程序核心内容审查技术手段,以及小程序分级分类制度。

  有专家建议,微信小程序应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键投诉”和高效的“投诉反馈”机制。微信方面表示,欢迎提供更多的线索,举报违规小程序,并希望与开发者、用户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小程序生态。

  据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