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

时间:2018年04月24日 09:4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苏海琴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兰州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

  本报记者苏海琴

  近日,兰州市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已全面打响,这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攻坚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0年底前,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据介绍,这一举措是与正在开展的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的一次结合,也是城市管理与公共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体现。

  动真格了

  垃圾分类作为控制污染、节约资源的重要环节,推行势在必行。

  1月31日,《兰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该方案明确了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区域、类别、标识设置、投放暂存、收运处置等环节的具体内容,规划了从2018年起到2020年底前“三步走”战略的“时间表”。按照该方案,到2020年底前,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覆盖范围要达到90%以上。

  记者采访中发现,兰州市各辖区纷纷响应,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具体到事,垃圾分类攻坚战全面打响。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培养居民环保意识,各街道社区基层单位结合实际,科学选择经济适用、简单易行的分类模式,积极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西固区环卫局率先选取该局机关大院、清运队大院、环卫小区等3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带头实施垃圾分类。七里河区则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增设垃圾分类课程,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主题宣传活动。同时,他们选择一批示范小区、单位、学校、公园,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工作试点,通过试点发现问题和短板,及时改进,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市民叫好

  事实上,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兰州一直在提倡与实践当中,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效果并不理想。此次《兰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政府引导、全民参与阶段。

  4月20日一大早,家住兰州建兰丽苑小区的令雅琪,提着两袋垃圾下楼,把装有塑料瓶的袋子扔进了贴有“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另一袋垃圾则丢进旁边一个垃圾桶。

  “垃圾分类工作对环境对个人都有好处,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染,我们这些业主也收益。”令雅琪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往家里的垃圾都是一起丢弃,如今垃圾分类就可让垃圾变废为宝。”

  80后女孩郭莹莹是一位“网购达人”,每次对于快递的包装垃圾,她基本上都是随手扔进垃圾桶。“我认为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特别好,我愿意从我做起,主动践行垃圾分类。”郭莹莹直言,垃圾回收再利用她并不陌生,只是把垃圾堆积在家里,不好看也没地方可放。

  为了引导市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4月10日,民革兰州市委员会、拱星墩街道、拱星墩后街社区、泽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兰州渔业家园小区举办了垃圾智能分类箱投放仪式。这是垃圾智能分类箱首次进入兰州。

  在城关区渔业家园首次亮相的垃圾智能分类箱对纸类、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市民仅需一张积分卡便可用投放垃圾的积分兑换相应物品。投放垃圾智能分类箱的目的就是倡导大家树立“垃圾分类习惯、改变生存环境”的理念,逐步养成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

  兰州市政协委员、市民革副主委林建平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减少污染、科学利用垃圾的有效举措,是城市管理与公共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体现。

  逐步完善

  据了解,在国外一些地区,垃圾分类的管理和理念早已非常成熟且深入人心。我国许多城市也正在尝试着推广垃圾分类,特别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争取到2020年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的目标。

  兰州作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试点城市之一,正在利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居民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除了投放垃圾智能分类箱,兰州市城关区将从今年7月起在211家单位开启分类试点,特别提出区属党政机关要带头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同时为确保试点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有关部门要在6月底前完成业务培训、收集容器配置和收运处置衔接等事宜。

  兰州市七里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陈主任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各个环节。目前该区正在加快衔接生活垃圾处理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实现“两网融合”,以便有效解决试点单位可回收垃圾末端处理问题。同时,为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顺利进展、有序推进,七里河区还实行了“1+5+30”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模式,探索建立城管办牵头总抓,宣传、教育、房管、执法、环卫齐抓共管,各部门单位全面行动的工作格局,不断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向深入。

编辑:郝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