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的变迁

时间:2018年07月04日 08:2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曹应森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大坪村全貌

大坪村新民居

  本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曹应森

  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定西市区绕上东山便一直通往村子里,道路两旁柳树成荫,这些“左公柳”虽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毅然傲立于山巅的丛林中,用百年沧桑见证大坪村的历史巨变。这就是几十年前轰轰烈烈“近学大坪”的定西大坪村。

  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的变化是定西农村4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扶贫开发、反贫困斗争的范本,更是甘肃农村40年改革开放巨变的一面鲜艳旗帜。40年来,大坪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反贫困斗争,演绎了一曲曲令人动容的乐章,书写了精彩壮美的诗篇。

  梯田地里“写”春秋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这是40年前安定乃至定西农村的真实写照,山干水枯人穷苦。如何“吃饱肚子”是定西每一届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更是包括大坪人在内的所有定西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在年逾古稀的大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秀记忆里,至今萦绕着“没有柴烧,全凭铲草皮、挖草根度日;吃不饱时,便要挖野菜充饥;穿的是黄军装,时不时地补丁打补丁,即使有件新衣服,也舍不得穿,只有到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时才拿出来穿!”

  1955年至1982年,国家下拨该村的各种社会救济(扶贫)款达5万多元,返销粮6万多公斤,还有大量的布匹、棉花和衣服、席子、被褥等等。

  1964年10月,大寨的先进事迹传到了大坪。

  “大寨人能把一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旧大寨,治理成一个全国学习的新大寨,咱能不能把陡坡地也修成平展展的梯田地?”大坪人在思索探寻改善落后面貌的出路。

  “冉桂英就在我们女社员中逐一动员,‘大寨人能把石头地修成梯田地,咱们凭啥不能把黄土地也修成梯田地?’她一再动员大家,我们支持她,与她一起修梯田。”刘玉秀回忆说,“有我们妇女‘半边天’的支持,再加上在群众大会上的宣传,大家最终赞成冉桂英修梯田这件事。”

  秋末冬初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冉桂英便和全队40多个男女社员来到马莲道的陡坡地里,唱响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豪迈壮歌。

  “我们用‘死土深翻,活土还原’的办法,把马莲道的一块半亩陡坡地修成了平展展的梯田地,梯田地肥力好、能保墒、又增产,下半年仅洋芋亩均产1400多斤,比山坡地亩均产高出800多斤。”在当初修整的第一块梯田地里头,刘玉秀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比划着,为记者讲述了当年大坪人战天斗地修梯田的传奇经历。

  倍增的产量鼓舞了群众的信心,几年下来整修梯田2700亩、谷坊110道、塘坝5座,治理流域面积3600亩,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

  1975年,大坪村人均口粮上千斤,还能给国家交售300斤“超购粮”。

  1980年,“大坪粮食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各级媒体竞相报道,成为全省“远学大寨、近学大坪”的范本。

  责任田里“展”新颜

  站在山巅,大坪村尽收眼底,层层梯田翠绿流韵;泓泓水塘水鸭嬉戏;日光温室里蔬菜成熟待收;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不拘一格……展示着旱塬新韵、农村新景。

  1980年前后,大坪人主要从地块里刨“粮食”,种田如绣花,加大粮食生产储备,家家户户粮食满仓、洋芋满窖,只为吃饱肚子不挨饿,主要经济收入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各家各户靠养猪出栏换现金、养鸡卖蛋换票子,人均纯收入只有五六百元。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后,安定区首开全国扶贫开发之先河,而大坪村则是定西扶贫开发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从1990年开始,大坪村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年人均种植地膜马铃薯2.5亩左右、地膜玉米1亩以上,户均输出劳动力1人以上,年纯收入2500元左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从此,大坪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年小变化,十年大变化。

  从2003年开始,在金川公司帮扶下,大坪村顺利完成总投资190万元的大坪村生态家园和100多户小康住宅建设项目。同时,农户暖棚圈舍也全面改造,村社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于2012年全部入户,让群众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7830元。

  谈起如今的好日子,大坪发展的创业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刘玉秀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特别是金川公司等单位的倾心帮扶,不要说过上这么好的幸福日子,就是解决温饱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啊!”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大坪村先后荣获感动甘肃·2008十大陇人骄子集体奖、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全国文明村镇。

  新时代里“谱”新篇

  6月14日早晨五点半,大坪村大坪社村民张建林和往常一样,要驾驶着微型商务车满载自产蔬菜到定西南川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他有6家蔬菜超市的固定客户等待着他的到来。

  半小时之后,张建林的10箱黄瓜销售一空,他信心满满地驱车返回家。

  张建林是个大忙人,大棚蔬菜上市了,他前一日傍晚把次日销售的黄瓜采摘装箱后,于凌晨5点左右驾驶车辆进城批发后,匆忙返回家或种植菠菜、油麦菜、油菜等,或采摘黄瓜,一天在3个塑料大棚里忙个不停。尽管忙些,可回报很好,一个大棚一年种植一茬黄瓜、一茬绿叶菜共两茬收入2万元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大坪村像张建林这样整天忙着“挣光阴”的农户很多,在金川公司的大力帮扶下,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从2003年开始,金川公司在大坪村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40多座,让大坪人依托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奔小康。

  近几年,大坪村立足农村“三变”改革,用安定区财政70万元作为村集体资金入股,撬动定西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巨资发展,联手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富有大坪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区,以8%的股金折股量化年分红5.6万元。同时,定西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瞄准农业主体发展的大好方向,从建筑工程转向发展养殖、种草、草加工、蔬菜种植于一体现代农业。在做大实体经济的同时,依托建设发展生态园,辐射带动周边5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交通、导游、农家乐等旅游相关职业,增加收入,实现稳定了脱贫。

  “合作社经营增收入,村集体股金分红强资产,老百姓收租金打工鼓腰包。合作社搞经营,用活了土地资源,还种树种花美化了咱家乡。”村党支部书记康耀伟说,“村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了,我们就有实力办实事、办大事了,修桥补路等的事情就好办了,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要‘变’出百姓新生活,‘变’出山乡新面貌。”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