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村里幸福多——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发展观察

时间:2020年10月22日 11:2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李春燕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高铁从河口村穿过

  

  河口村“孝老饭庄”的老人正在享用午餐。薛巍敏 摄

  

  河口村双泉山庄红色民俗馆

  

  河口村芮宁广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李春燕

  河口村,地处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嘉峪关市,距离市区3公里,讨赖河峡谷出口处河水冲刷的沃土驻足在这里。近年来,依托有利地理区位优势,河口村坚持发展以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劳务输出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其发展奋进历程,恰似一幅锦绣画卷,以小见大地折射了嘉峪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举。

  

乡村旅游富农家

  

  11点多的河口村安详宁静。村民史兰花老人悠闲地前往村委会旁的“孝老饭庄”,准备在那里吃午饭。

  饭庄里洁净亮堂,桌椅摆放整齐,伙房里厨师正为老人们准备午餐,荤素搭配,两菜一汤。七八位老人坐在饭桌前说说笑笑。问及这项“惠民工程”,老人们高兴得很,史兰花说:“我们在这吃了一年多饭了,每个月只交50块,有米有面有菜有汤,很可口,幸福得很。”

  依靠旅游产业富裕起来的河口村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筹集村级孝善基金35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办了首家孝老饭庄,为全村7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

  幸福的生活源自殷实的家底,产业发展为幸福生活蓄势赋能。在嘉峪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河口村依托地理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乡村旅游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特色休闲及文化景观项目、自由采摘、农事体验等,全面推进“产景相融、农旅互兴”,乡村特色旅游为“河口”这片安居乐业的家园蓄势赋能。

  河口村旅游,可以说从村民赵玉生的两顶帐篷起步。那时候,四百多户人家一门心思守着几间土坯房、几亩薄田。脑子活络的赵玉生偶然接触到了“农家乐”这一新事物,便置办了两顶帐篷搞起了餐饮,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

  赵玉生的两顶帐篷也变成了投资近千万、1200平米的“兴盛园”,吃住娱一应俱全,被评定为该市4星级农家乐。

  戈壁绿洲,蓝天白云,乡野民居,袅袅炊烟。走过20年乡村旅游之路的河口村,这里有厚重的文化、淳朴的乡情、好客的村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里别样的美味沁人心脾,拉条子、烫面油饼子、发菜煎饼、特色烧壳子等传统面食精致可口;回味无穷的手抓羊肉、别具风味的馕坑肉、舒坦鸡、金黄流油的烤全羊、垂涎欲滴的土鸡闷卷子、秘制酱大骨等,带给你的不仅是唇齿留香的舒爽,更包含着浓浓的乡音、乡情和乡韵。

  

项目建设筑牢旅游根基

  

  河口乡村旅游发展影响之广,从多年的原村支书胡兴明的日常工作可见一斑。2019年,他共接待各级各类观摩、调研、检查团121次,村里一草一木他都熟稔于心。

  在乡村旅游道路上,河口村如何实现嬗变的呢?村里从重大项目实施、特色营销推进、基础设施完善、融合发展推动等方面着手紧抓,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旅游项目就像“服务区”,串联起河口村旅游的“高速路”。在重大项目实施方面,以双泉农家山庄为扁担挑起了全村,建有卧龙山庄、重庆柴火鸡、小党烤肉、雄关味道、都市养怡园、范家大院等;建成农家乐一条街:香巴拉、亚龙湾、宏苑山庄、芭篱公社等22家农家乐;红色博物馆、“栖凤谷”、古法酿酒厂、鹦鹉观赏园、民俗客栈等项目,形成了乡村休闲、红色教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多种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周边省市的旅游目的地或双休日和短假期的新去处、打卡点。

  2017年,河口村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突出景观化、产业化、功能化同步配套,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旅游工程,进一步优化全市乡村旅游政务网板块结构。河口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造项目包括乡村旅游一条街入口位置修建一座大门,以双泉故事及芮宁将军征战匈奴的历史典故为背景修建双泉广场,改进一条街照明、卫生系统、景观小品建设,建设花海木栈道、观景亭,以双泉农家山庄等沿途7家经营户门头牌匾统一规划装修,突出“乡气”、“土气”,并对内部进行提档升级等。“旅游+城建+交通”使农村变成旅游新村、民房变成旅游景点、农区变成旅游景区。

  人居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底色。河口村在“无贫可脱”的情况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9年嘉峪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全省第一。同时,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扩大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携程、去哪儿、小猪短租等建立网络平台,把民宿、农家乐放在网络平台上,让这个遥远的西北农村利用现代互联网做起了乡村旅游生意。

  

特色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搞乡村旅游就是吃农家饭+体验农作生活?没这么简单!”胡兴明介绍,2017年以来,河口村着力在优化该村旅游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生态农业为韵的特色乡村旅游,正是在这种融合中,助推了一批全新的旅游业态脱颖而出。

  河口村红色博物馆如同过去大户人家的“乔家大院”,其地势开阔敞亮,构建质朴典雅,颇具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内设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设红色记忆、乡村记忆、民俗生活、农耕文化等展厅,展品数量10000余件,包括毛主席塑像、语录,军用喂马槽、发报机、织布机、农耕器具等珍藏品。这里不仅承载着留住历史、留住乡愁、留住童年的梦想,也成了河口乡村旅游热门景点,极大拉动了乡村旅游。

  “游客有本市的、兰州的、西安的、新疆的。不少人特意带上老人和小孩,来了解我们当地的民俗民风,也有专门走访各地红色博物馆的游客,来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博物馆负责人许文彬说。

  河口村“最美乡厨”张小军和他的“天然居”农家餐乐院远近闻名。客人争相来此品尝舒坦鸡、馕坑烤肉、发菜煎饼、滚锅牦牛肉等特色美食。

  创业之初,这里只有20平方米的房子,四张桌子。“2014年,我自筹资金326.7万元,修建了1800平米的天然居农家餐乐院,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设置专门的农耕文化展览馆,收集农耕文化展品1000余件,用美食文化诠释了嘉峪关这方水土最美的乡韵。”张小军告诉记者,依托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融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独特产业,登记注册了专属商标,被确定为特色产业典型代表。同时,他还带领村民进行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如精美特色的包装饮食,风雨雕、驼绒画、绣花饰品等。通过这些,有力推动游客二次消费。

  被称为城市菜篮子的河口村,在祁连山雪水、甘甜双泉水的养育,特殊的经纬度以及充足的光照,赋予这里50多个品种优良高原夏菜的生产。每年5月开始,前来体验“乡村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吃过农家饭,赏过农家景,住过农家院,还可以参与农事体验,比如打场、犁地、挖土豆、摘辣椒、摘杏子、摘农家果。同时,通过微信宣传、网络下单、全城配送等形式,快速建立农产品销售链条,并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面抓好农产品“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资质的申报认证。

  经过多年探索,河口乡村旅游正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从自由发展到特色旅游,从粗放发展到提升品质,从零散的“农家乐”到“旅游综合体”的旅游度假区,从过去的“卖风景”到现在的“享生活”“铸文脉”,从过去的“卖资源”向“卖乡愁”的“逆城市化”模式转变。

  记者了解到,2015年河口村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上升至30万人次;2019年河口村人均从非农产业获得纯收入1002元;全年旅游以及相关总产值5648.88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70.55%。与此同时,嘉峪关市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布局、全产业发展、全链条整合,走出一条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发展相扶相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路子,走出一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样板之路。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