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鼓起“钱袋子”

时间:2020年11月03日 16:3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明娟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地处黄河岸边的景泰县五佛乡车木峡,已有400多年种植大枣的历史了。近年来,面对枣树品种老化、红枣产值低等问题,五佛乡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枣树品种、研发枣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带动当地群众做强枣产业,让枣农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联合起来发展枣产业

  

  从堆放在家、自产自销,到合作社助力红枣走向全国,景泰县五佛乡车木峡的红枣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020年以前,五佛乡车木峡红枣都是农户自种自销,没有固定统一的销路。因为地处峡谷,交通不便,农户丰收的红枣卖不上好价格。遭遇市场滞销时,收获的红枣只能大量堆放在家里,收入低微。

  如何使百年枣产业再度兴旺?如何让车木峡优质大枣走出去,提升附加值,让枣农日子红火起来?看着乡亲们贫困的生活,土生土长的车木峡人吕军邦有了新思路。

  

  

  2010年,吕军邦牵头成立了景泰县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把红枣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1+1>2,助力车木峡红枣“走出去”。

  经过他和乡亲们的努力,如今种植枣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优质红枣200万公斤,建成红枣加工厂2400平方米,烘干房3座,冷库2座。主要产品有大枣、骏枣、香枣、酒枣、“枣加核桃”等。2015年合作社创办的“枣峡”商标荣获“甘肃省著名商品”称号,2016年合作社被白银市工商局评为“诚信单位”,2017年合作社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示范社。如今,景泰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景泰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东西协作助力脱贫

  

  曾经,景泰县五佛乡生产的红枣销售仅限于兰州、西宁等地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产量高、品质好的大红枣苦于销售成本高,并没有打开东部地区市场。

  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吹彻五佛乡,吕军邦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捕捉到了消费扶贫的市场信息,与天津华喜汇通签订购销协议。得益于消费扶贫政策红利,产于景泰的这一农特产品成功进入天津市场。“以前十年做不大的市场,有了天津西青区扶贫协作,一年就完成了拓展,现在一个电话就能有一个订单。”吕军邦坦言,终于不在为跑市场而苦恼了。

  市场成本大幅下降,带来了红枣产品供不应求。吕军邦严把产品质量关,组织合作社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合作社生产的大红枣、“枣夹核桃”等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天津市场一度供不应求。

  华喜汇通公司董事长李鹏在产销会上见到军邦专业合作社的“枣夹桃”等红枣产品后,鼓励吕军邦:“放心包、抓紧包、狠狠地包,你负责生产,我负责给你销售。”

  打开了天津市场的红枣产品,仅2019年6个月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150万元,纯利润达到16万元。

  在天津西青区扶贫协作团队帮助下,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国际商标节、进口博览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推销过精心培育的“枣峡”品牌。合作社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60多个平台、超市、专柜推销,今年销售枣峡产品5万余斤,销售额达到80余万元。

  “目前,合作社已改良了大枣两个品种,一个是特色圆枣,一个是骏枣,骏枣的特色是皮薄、肉厚、核小、口感好,改良后亩产值达到5000元到8000元之间,比没改良之前一亩地产值3000元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吕军邦信心百倍地说,明后年,合作社将引导群众嫁接骏枣等优良品种1000亩,丰富产品,研发“枣夹核桃”、三泡台茶、苹果干等水果干制品,以及鲜冻枣、酒枣等加工产品,拓展销售市场,延伸红枣产业链条。

  

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二类低保户冯宜兰夫妇因肢体残疾,多年来靠3亩红枣和政府救济勉强度日,两个孩子上学后本就贫困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吕军邦知道后,找到冯宜兰,让她到合作社帮着分拣包装红枣。

  

  

  “一人富,不算富,我也要‘扶’着贫困户一起脱贫奔小康”。吕军邦说。

  冯宜兰告诉记者,“以前我因为残疾无法务工,种枣树也挣不了多少。现在在合作社打工,今年4个月就挣了12000元。”吕军邦不但吸纳冯宜兰到合作社打工,还以高于市场价格20%的价格收购了她家的红枣,今年冯宜兰家的红枣收入了3800元。2018年,冯宜兰已稳定脱贫。

  

  

  像冯宜兰一样受益于合作社的农户还有很多。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合作社带动枣农108户,建档立卡户9户,每户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带动务工者26人,其中建档立卡6人,年人均务工收入1.4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

  现在,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是一只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更是五佛乡脱贫攻坚事业发展向前的助推器。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