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位农村老党员的党史学习心得

时间:2021年04月29日 15:4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丁陆军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徐有谦给村里的党员村干部讲党课

  

  徐有谦是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镇徐杨村原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年61年党龄、40年干龄、83岁的年龄”。他说,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解放前,工作在红旗下,既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脱贫攻坚的奋斗者,更是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幸福生活的受益者。

  “现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咱们村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硬化路和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前,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网络,人人拿着手机,吃穿不愁,住房安全,那时候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就在眼前。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深深地感念党的恩情,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在党一天,跟党一天,为民一天,回报党的恩情。我们大家也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是不久前,徐有谦在自家院子里给村里的党员村干部讲党课时说的一番话。

  上世纪60年代,入党时在列入发展对象前都要社里群众来评选推荐,公社派人进行专题谈话考察了解,只有真正政治强、靠得住、能干事、群众认可,才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徐有谦说:“最令人无法忘怀的,是在入党志愿书上我是一撇一捺、一笔一划写下的,心情激动无比,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感自豪。”

  “当村支书40年,我有干事瘾”。正因为是一名党员、村干部,群众才信他,也跟着他干。他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连续工作的40年里,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生活那样穷、条件那么差、没一分钱、村干部没有一点报酬待遇的情况下,同全村党员群众一起自力更生、肩扛手刨,建成了村小学,修通了村社路……徐杨村连年被评为先进村党支部,村里半个多世纪一直是“零”上访,虽然没干出多大的成绩,但他觉得心里很踏实,也很值得。

  “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吃的是洋芋蛋,顿顿是酸拌汤;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曾是通渭县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市委领导下,定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群众喝上了自来水,告别了“涝坝水”;种上了平整田,消灭了陡坡田;盖起了砖瓦房,告别了“土窝子”。农民种粮有补贴,养殖有补贴,农机有补贴,盖房有补贴,困难有低保,“五保户”人员有国家供养,就医有保障,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还有免费住宿和午餐……从此,“苦甲天下”不再,“甘味绵长”。

  小雨过后的徐杨村桃红柳绿,一片春光烂漫。

  

徐杨村桃红柳绿,一片春光烂漫

  

  徐有谦告诉记者:“想想昨天,农民是‘苦中伴酸、酸中带涩’;看看今天,农民是‘福中带福、甜上加甜’”。

  饮水思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巨变!他感慨地说:“在党的领导下,如今县里群众的口袋变富了,生活水平高了,困难群众脱贫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但共产党人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仍然没变。”

  现在,他虽然不担任村干部了,但村党支部每次党员集中学习他是必须参加的,向党组织靠拢,向模范党员看齐。他说,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入党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所以他觉得入党一直在路上。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83岁的徐有谦做梦都没想到党的惠民政策这么多、农村变化这么大,农民这么幸福!“人都是讲良心的,如果要有感恩之心,那最应该感恩的是党;如果要说花好月好,那么最应该说的是党的政策好,亿万农民要把党的历史经常学,把党的恩情永不忘,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徐有谦说。

编辑:徐莉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