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黄河 富在产业

时间:2021年07月20日 11:3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刘森 俞树红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走进吴忠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文化新地标—黄河楼
  
 
青铜峡十里长峡
  
青铜峡水利枢纽大坝
  
利通区中国黄金奶源基地
  
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上展出的用西瓜设计制作的葡萄酒宣传
  
葡萄酒发酵车间
  
黄河湿地星罗棋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森 俞树红

  7月9日至12日,来自沿黄河九省区的媒体记者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参加“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媒体融合创新研讨会和采风活动,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吴忠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新成就、发生的新变化。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地处宁夏平原腹地,是宁夏沿黄河城市带核心区域,引黄灌区的精华地段,因此,吴忠自古就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吴忠市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指示精神,抢抓机遇,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子。

塞上明珠看吴忠

  初到吴忠,便被这里干净而优美的城市环境所吸引,宽阔的马路,整齐的建筑,街道两旁,处处都是成片的绿地,密布的林木。这里少有高楼,也没有城市的喧嚣,整个城市显得静谧而秀美。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看吴忠”。通过两天的采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句话并非是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

  吴忠的美在黄河,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其中吴忠段的69公里属于精华地段,黄河水的滋养造就了这里的美丽富饶。这里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古渠大多在这里汇聚。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古老神秘的一百零八塔、庄严肃穆的大禹神像等众多景点分布黄河两岸。

  18公里的湿地风光,10公里的黄河大峡谷,10公里的生态林,31公里的黄河城市段,长河湿地,高山峡谷,形成了壮丽秀美的独特自然景观。矗立于青铜峡市黄河西岸的中华黄河楼更是宁夏挖掘黄河文化打造的系列标志性建筑之一。

  吴忠,依水而生,因河而兴。近年来,吴忠市在致力于黄河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借助黄河赋予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中精力打造“黄河金岸、水韵吴忠”的品牌形象,按照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山、水、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吴忠市也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

  如今,走在吴忠市黄河两岸,处处可见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地标,处处可以感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奶牛的天堂,乳企的福地

  7月11日,媒体采风团先后深入到吴忠市亚麻籽加工企业、葡萄酒酿酒基地、奶牛养殖基地、乳品加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观摩采访。

  在利通区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从新建成的奶牛科技服务中心的大楼上远远望去,周围遍布了成片的奶牛养殖场,与分散的风力发电机交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利通区农业推广中心研究员孙文华介绍,近年来,利通区大力实施“出户入场、引牛上山”工程,在五里坡、孙家滩的10余万亩荒山上打造奶牛养殖基地,推动奶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区存栏奶牛18.2万头,日产鲜奶达到2500吨;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00亿元以上。预计“十四五”末将达到35万头。

  在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四期项目现场,沃野牧丰等27座规模化牧场正在高标准的建设中。据孙文华介绍,四期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9445亩,总投资46.2万元,可实现新增奶牛存栏10万头;规划建设有机肥厂1家,可实现年处理牛粪50万吨,生产有机肥10万吨;规划污水处理厂1家,日处理污水5000吨。目前24家牧场已建成并入驻奶牛3.2万头。

  利通区素有“黄金奶源地”之称,被誉为“奶牛的天堂、乳企的福地”。良好的奶业发展环境,让一家家国内乳企争相进驻吴忠。继蒙牛乳业之后,伊利集团也相继进驻。在金积工业园区,已入驻伊利乳业、夏进乳业、恒枫乳业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形成了以乳品加工流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伊利集团已经连续三年加大在吴忠市的生产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38.5亿元,累计已投资达23亿元,预计到2021年三期项目建成投产后,产能将由现在的日产2400吨提升到47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态奶单体加工厂,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近3000人。

  在利通区的采访,记者感受到了吴忠市奶牛养殖业的突飞猛进,目前该市已建成五里坡、孙家滩、牛首山三大奶牛养殖核心区,现有规模化养殖场137家,奶牛存栏27.3万头;规模化率达到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奶牛单产达到9.2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吨。

  奶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近年来,吴忠在由宁夏金宇浩兴农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宁夏吴忠奶业教授工作站”的同时,今年3月,吴忠市与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宁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合作共同建立“吴忠牛乳”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教授工作站。进一步扩规模、增产量、提品质,全力打造伊利双百亿产业园,带动形成全市400亿全产业链,推动吴忠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好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缩影

  7月11日下午,采风团的记者们乘车前往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西鸽湖畔,一座现代化葡萄酒庄呈现在眼前。在酒庄的四周是连片的葡萄园。

  西鸽酒庄选址于宁夏贺兰山东麓青铜峡鸽子山产区,贺兰山东麓被众多国际专业人士誉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而青铜峡则是贺兰山东麓最早规模化种植葡萄的产区,也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老土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文明在酒庄旁边的“鸽子山遗址”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西鸽酒庄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含葡萄酒酿造区、橡木桶酒窖、灌装区、瓶装陈酿酒窖、专业品鉴区、游客接待中心、庄园酒店和有机特色餐厅,年设计产能1000万瓶。在鸽子山产区拥有20000亩葡萄园,其中15000亩是22年树龄以上的老藤葡萄园,5000亩是2017年后种植的葡萄园。

  走进酒庄,几位游客在酒庄酒吧里喝酒闲谈,书架上摆满了不同类型的各种书籍,几位工作人员忙碌地招呼着

  顾客。接待采风记者的西鸽酒庄副总经理冯延涛说,这是西鸽酒庄顺应吴忠市全域旅游开设的酒吧。现在世界上很多知名的葡萄酒产区,酒庄不仅仅是作为工业生产,其旅游、休闲、度假的功能也很重要。据介绍,西鸽酒庄是目前宁夏综合设施最完整、建筑标准最高的酒庄之一。酒庄内设有22间高端民宿客房,图书馆、多功能厅、户外活动区、西鸽商店等区域的打造也为客人提供了更好的旅游服务,让人可以全面体验葡萄酒文化。

  青铜峡市葡萄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玫告诉记者,酿酒葡萄产业是青铜峡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目前该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1.9万亩,建成酒庄20家,年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可达5.6万吨,投资葡萄产业的大户和企业达到80多家,总投资达到16亿多元。

  据了解,青铜峡市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吴忠三个子产区之一,西鸽酒庄只是吴忠市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葡萄酒产业的一个缩影。

  吴忠目前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4.6万亩,除青铜峡产区之外,还有红寺堡区和同心县两个产区。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葡萄园与酒庄环山而建,在罗山小气候的影响下,成为宁夏贺兰山东麓干白葡萄酒的最佳原料基地。据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介绍,全区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建成的酒庄22家,年产成品酒800万瓶,产值达4亿元。

  同心县罗山东麓葡萄酒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将是吴忠推动葡萄酒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大亮点,预计到2030年,该县有机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葡萄酒3000万瓶,旅游接待量达到20万人次,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将成为吴忠产区最大的康养观光打卡地。

  吴忠位于北纬38○,东经106○,地理区位十分优越。这里干旱少雨,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砂石土壤透气性好,富含矿物质,黄河灌溉便利,被誉为“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最佳生态区”“世界上能酿造出最好葡萄酒的地方”,被国际葡萄酒组织誉为“世界葡萄酒明星产区”。种植品种主要有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霞多丽、贵人香、希拉和马尔贝克等品种。截至2020年底,吴忠葡萄酒已在国内外各类葡萄酒大赛活动中获得488个奖项,其中金奖和大金奖238个。到2025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新增25万亩,达到5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12万吨,实现综合产值500亿元。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不但滋养了黄河两岸的人民,也孕育了华夏文明。黄河穿过青铜峡,冲刷出的平原地带,形成了吴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这里不但生产优质的粮食,还成为“黄金奶源地”“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最佳生态区”。2020年,吴忠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1.8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宁夏第二;吴忠市优质粮食、草畜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规模居宁夏全区第一;奶牛养殖规模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4个百分点。

  在7月10日开幕的“2021大西北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上,吴忠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 “早茶文化地标城市”,如今的吴忠又多了一张“游在宁夏、吃在吴忠”的靓丽名片。(本版图片由吴忠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徐莉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