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融合农文旅 乡村变景区

时间:2021年09月01日 09:1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段睿珺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区域经济

  

华亭市西华镇草滩村百亩万寿菊。张小兵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段睿珺

  近年来,华亭市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点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策底镇大南峪村就是该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写照。近日,记者走进大南峪村,探访该村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发展足迹。

  昔日“烂泥湾” 如今“桃花源”

  走进策底镇大南峪村,依山傍水的小康新居、精心修葺的小公园里花木繁茂,产业园中苗壮叶绿,依水修建的仿古桥、仿古亭星罗棋布……移步换景,村里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江南水乡一般的灵秀。

  “几年前,大南峪村位置偏僻,一无资源、二无产业,是一个‘垃圾靠风刮、污水靠天蒸’‘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烂泥湾’。如今,村子已变身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该村村委会主任李春学说。

  近年来,在策底镇镇党委、镇政府的强力引导下,村里按照“山水、养生、人文”定位,对老屋、老墙、老井进行“乔装打扮”,原本不起眼的一草一木、山野景致,经过创意就地取材,巧妙融入景区。小公园、仿古大桥、灯笼长廊、流水瀑布、水车……一步一景,保持原始味道,让人感到触目之处都是新鲜、新奇和原汁原味。

  据悉,策底镇大南峪村整个景区占地2000多亩,有大小景点30余处,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打卡地。2017年以来,大南峪村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最美平凉旅游乡村等。现如今,大南峪又以“赛江南”的美誉口口相传。

  策底镇党委副书记张鑫全介绍,今年,大南峪村探索建立人居环境改善“红黑榜”公示和“日安排、周调度、月评比”督察考核制度,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的垃圾清运模式,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农旅融合 打响乡村旅游知名度

  走进大南峪村记忆博览园,园内陈设的耧、耙、五斗橱、风箱等一件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仿佛将时光带回到了从前。

  荡一荡秋千、爬一爬绳索、推一推碾子、走一走连桥、玩一玩旋转木马和蹦床,这些无一不是孩子们的娱乐专属;紫藤长廊、塑木栈道、灯笼长廊、风车长廊,都是游客们的打卡地;水上运动项目——划船、草地碰撞球、户外烧烤园,则为游客提供了不一样的娱乐情怀。同时,在这里,还可以体验磨面、亲子采摘等活动。

  除了体验旅游,游客还可以在大南峪村来一场文化和美食的盛宴,坐在文化广场品着茶吃着美味倾听大南峪艺人独有的二胡独奏,观赏农家人自编自导的民俗舞蹈、曲子戏、舞龙等文艺节目。软软糯糯的洋芋搅团配上酸辣的汤汁,纯手工制作的凉皮,独一无二的手擀粉,独家配方秘制的麻辣条以及农家大院纯粮食喂养的土鸡肉,都成了游客们舌尖的美好记忆。

  记忆博览园里陈列着大小农耕物件110多件,文本图画30多幅。不仅为村里人思远怀旧搭建载体,也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更好延续。

  张鑫全介绍,大南峪村以创建“3A”景区为契机,将农、文、旅有机结合,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先后在260余亩景区中建成大南峪乡村记忆博览园、农耕体验园、民俗文化长廊、水上游乐园等景点30余处,人文景观、乡村韵味逐渐凸显,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进一步夯实,实现了农村向景区转变。

  乡村旅游加速乡村振兴

  从2019年开始,策底镇相继举办了华亭市第一、二、三届乡村旅游文化暨大南峪“粽”情端午民俗文化节,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30余户群众发展地摊经济和特色小吃。节庆假日期间,景区商户户均日增收1800余元。

  文旅产业的崛起,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增收,更带来了地方发展理念的转变。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策底镇镇党委、镇政府深入挖掘、盘活当地原生态农业资源,采取“农户土地流转+合作社承包经营+贫困户务工+年底参股分红”的“三变”模式,带动158户群众种植独活、黄芪680亩。建成果蔬采摘园,套种秋葵、草莓、高原夏菜、樱桃等果蔬100亩,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创收5万元。同时,统购全镇黄芪产量,开发了黄芪生态养生旅游产品,注册了黄芪商标,有效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推动了农产品向商品的跨越转变。

  策底镇只是华亭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亭市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目标,着力培育策底镇大南峪、安口镇朱家坡等7个各具特色的村落,以示范村为样板,抓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及群众大力发展服务业,最大限度释放乡村旅游潜力和对“三农”的带动效应,初步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编辑:于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