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迈向“绿富美”——甘州区靖安乡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时间:2021年09月03日 08:1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郑朝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小康圆梦·看甘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郑朝华

  初秋时节,车行在甘州区靖安乡公路上,广袤的田野风景如画,白色的小康楼与徽派居民点熠熠生辉。甘州区靖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一座现代化的白色巨型拱棚拔地而起,映衬着蓝天,显得格外耀眼。

  村民吴玉琴正和工友们加紧打孔栽培草莓苗。“过去打工还得到处找活干,半个月也难回家一次。现在家门口有了新产业,工资都是市场价。家就在路边的小康楼上,用不了10分钟就能到家,还可以照顾老人与孩子,将来孩子上学也能陪伴。”现在的工作,让吴玉琴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

  靖安乡地处甘州区北20公里处,北靠合黎山,南依黑河沿岸,地势平坦,光热、水利资源丰富。全乡辖4个行政村,1870户、7495人,人均占有耕地1.5亩。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的建成,将有效带动靖安乡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周边群众增加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规划用地2000亩,其中一期规划5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设计智能温室4座。第一座温室大棚已完成主体建设,室内设施安装也基本调试完成,实行精准的水肥一体化、标准化种植。

  隔着漫射玻璃,记者看到一排排无土草莓苗在白色管中生长。

  “一台主机就能控制草莓需要的温度、湿度,棚顶部是透光均匀的希腊膜,不直射,草莓大小形状就会长得一模一样。综合利用火电厂的余热,为冬季温室提供稳定的热源。这个棚性价比高,很有特点。”牛生波是该项目的总指挥,也是张掖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安排中午现场观摩会的工作。

  戈壁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使得单方水的产出效益提升1倍。同时,这座非耕地农业设施及其防护林带将化身为绿洲最前沿的“生态卫士”,进一步稳固绿洲生态系统。

  一进入乡镇,青砖白墙、小桥流水、绿意葱笼,难以想象西北小镇竟然多了几许江南水乡的韵味。不到两年的时间,小乡村的变化,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我们的家乡变化太大了,环境优美,日子红火。”村民们交口称赞。在幸福老人院里,记者遇见了晒太阳的李吉华老人。“现在的日子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党的政策好啊。当初老房子都是土块搭建的,一下雨,屋里屋外都一样。如今政府不仅为我们修了这么好的房子,还配套了家具、家电,一分钱没花,直接带了个碗,就住下啦。”说笑间,李吉华老人又到院子里和乡亲们下棋去了。据老人院的干部说,这里的老人每天唱歌、拉曲、买菜、做饭、遛弯,生活很满足。

  为解决一些困难老人安居问题,靖安乡利用废弃的学校,建设出28栋40平方米的公益性廉租房屋,这项投资近600万元的高标准幸福老人院,是居家庭院式养老模式。

  同时,配置有公共食堂、休闲健身、多媒体学习、保健康复、图书阅览等功能区域,并为全员签约了家庭医生。

  去年以来,靖安乡抢抓政策机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主抓手和美丽乡村建设切入点,整乡新建生态家园。截至目前,全乡1361院老旧房屋已拆除730院,新建的335院安置房正在加紧装修。该乡党委书记管维荣说:“整乡推进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还腾出2000亩土地用于发展特色产业、林果基地、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52元,比2010年可支配收入5338元,翻了两番多。

  在路边,忙着清扫街道的靖安乡干部告诉记者,老百姓住上了小康房,集镇的道路、绿化、路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也全部到位,隔三差五还有观摩团来考察学习,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乡里收入好,人人有事做,气氛特别好。

  如今的靖安乡,随处在变。土地变活、资源变现、农村变美、生态变优、保障变强、农民变富。靖安乡的决心之大,将全乡4个村39个合作社全部拆除,集中新建“4+2”安置点,引入黑河水建设环乡水系,形成“戈壁水乡、小桥流水”景观体系,黑河弱水湾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也在加速实施,项目计划总投资5.8亿元。“一水牵三带,三带串六星”的形态布局逐步显现。

  黑河水为“一水”;黑河水景带、两岸生态带、乡村休闲带为蓝、绿、金“三带”,重点打造的六项为“六星”:荷叶鱼塘、童性在野、弱水中央、靖安古堡、黑河林荫、路家老湾。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绿色和谐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秋高气爽的乡村,处处生机无限。高标准养殖区建设、森林小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行走在靖安乡街道上,景色怡人,空气清新,更加令人称道的是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的热情,足以照亮靖安乡的锦绣前程。

编辑:于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