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

时间:2019年08月24日 11:03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甘肃日报社新办公大楼。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摄

 

  
甘肃日报社旧办公楼。 资料图

  

  
甘肃日报报史馆揭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甘肃日报报史馆内展示的精品版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贺信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贺信

  

甘肃日报社:

  值此贵报创刊7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贵报全体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

  70年来,甘肃日报见证了陇原大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探索和实践。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始终牢记党报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为推进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时代,希望贵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9年8月8日    

  

中国报业协会贺信

  

中国报业协会贺信

  

甘肃日报社:

  值此《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报业协会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的甘报人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甘肃日报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充分发挥了党报党媒主流舆论旗帜引领作用,为甘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甘肃日报》作为中共甘肃省委机关报,见证了甘肃70年来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希望你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纪念《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为新的起点,发扬报社优良传统,不忘“全心全意为甘肃人民服务”的初心,肩负起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奋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伟大事业中更加有所作为!

  中国报业协会  

  2019年8月9日  

  

访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

  

从纸端到指端,讲述甘肃发展好故事

  

——访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袁占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新甘肃客户端的速度非常快。”连日来,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都是通过新甘肃客户端第一时间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的行程,每天转发推送动态消息多达十余条。8月23日,在出席《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时,袁占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对甘肃日报新媒体的发展大加赞赏,并讲述了与甘肃日报之间的故事,畅谈了对校报深化合作的期待。

  袁占亭代表兰州大学对《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说,70年来,甘肃日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准确地传达党的声音、省委的声音,反映老百姓的呼声。特别是一代代、一批批优秀的新闻记者将笔触伸向基层,把镜头对准一线,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增强。

  作为《甘肃日报》的一位忠实读者,袁占亭始终关注着报纸的每一步发展。这其中,报社近年来的几次改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改版,《甘肃日报》不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新闻内容,再或者是印刷质量,都让人耳目一新,深受读者大众的喜欢。”袁占亭说,尤其近几年,甘肃日报社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陆续打造推出每日甘肃网、手机报、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云”等新平台,甘肃日报已经从最初的报纸端延伸到如今的电脑端、指端,新闻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报道速度越来越快,产品也越来越丰富,给读者提供了更好更新的阅读体验。

  “甘肃日报以及所属子报、网站对兰州大学的宣传报道数量逐年增加,深度不断拓展。”袁占亭介绍,多年来,报社记者广泛关注兰大“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等话题,采写刊发了大量高质量稿件,把一个真实、有内涵的兰州大学展现在读者面前,传播了兰州大学的正能量,进一步提升了兰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袁占亭介绍,兰州大学与甘肃日报社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特别是按照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要求,双方已经形成了学生到报社实习、报社编辑记者到学校挂职授课的合作模式。今年初,甘肃日报社与兰州大学就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对接,明确了作为兰州大学实习基地,今后报社将为兰大学子提供更多实习岗位。“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把更多优秀的新闻人才留在甘肃、留在甘肃日报社,促进报社发展。”袁占亭说。

  “建议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通过智库性研究领域的合作,为开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富民兴陇新局面贡献力量。”谈及未来的合作,袁占亭充满期待。他说,依托兰大在县域经济、“一带一路”、生态保护、党史等领域的研究优势,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所作的重要指示,双方可以在乡村振兴、祁连山生态保护、红色资源运用等方面合作开展智库性研究,真正把双脚坚实地踩在甘肃和西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总书记千里走河西的大地上,解决甘肃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战略实施贡献智慧。

  “兰州大学是一座新闻‘富矿’,今年正值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希望甘肃日报继续聚焦兰大师生、校友,以及‘双一流’建设,深入挖掘报道,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共同将兰州大学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好故事传播出去。”袁占亭说。

  

甘肃日报社社长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光庆

  

传承光荣传统 抒写时代华章

  

甘肃日报社社长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光庆

  

  
甘肃日报社社长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光庆

  

  70年前的9月1日,在兰州解放5天后,在距离共和国成立一个月前夕,在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上,第一张《甘肃日报》带着清新的油墨味和浓烈的硝烟味正式出版。甘肃日报社第一代创业者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一场为党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的光荣远征。

  70年来,《甘肃日报》见证了陇原大地从新中国成立到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探索和实践,忠实记录了陇原大地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清晰折射出甘肃日报守正创新的奋斗足迹,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有力凝聚和激发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新一届省委坚强领导下,甘肃日报社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省委机关报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报道全省人民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动实践。

  我们在全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2018年8月,组建成立甘肃新媒体集团,建成启用全媒体中央厨房采编指挥中心,建成上线甘肃第一新闻党端“新甘肃”客户端。根据省委安排部署,甘肃日报社承担了我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建设任务,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新甘肃云”一期工程建设,我省首批2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县已入驻省级平台“新甘肃云”,初步形成了“全省一张网”的战略格局。

  70年来,甘肃日报与祖国共同成长,事业发展,产业壮大,从创刊初期的《甘肃日报》一张报,发展到今天以甘肃日报为旗舰,拥有兰州晨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法制报、少年文摘报、兰州新区报、读友报等8家子报,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网、甘肃手机报、掌上兰州客户端以及众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

  70年来,甘肃日报社几代人在长期实践中锻造培育了对党忠诚、为民尽责,殚精竭虑、夙夜在公,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已经融入甘报人的血液,成为甘报独特的文化气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甘肃日报社70年来的成就和进步,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各委办厅局、各市州县区党委政府、全省各行各业及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更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的厚爱和支持。

  甘肃日报社70年来的成就和进步,更是报社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一代又一代甘报人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孜孜以求、默默奉献,有的远离家人、长期驻外,有的常年夜班、无怨无悔,有的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是他们用自己的付出铸就了甘肃日报社的辉煌。

  站在新时代,甘肃日报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对全省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和亲切关怀,发扬光大报社优良传统,牢记“全心全意为甘肃人民服务”的初心,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我省脱贫攻坚、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类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讲述甘肃好故事,传递甘肃好声音,树立甘肃好形象,持续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为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访甘肃日报原总编辑田世英

  

坚持实事求是非常重要”

  

——访甘肃日报原总编辑田世英

  

  
甘肃日报原总编辑 田世英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雷媛

  

  因为身体的原因,曾任甘肃日报社总编辑的92岁的田世英先生没能出席“纪念《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进行的时刻,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卧房里,一米开外,窗户洞开,时不时地飘进一丝凉意,还有大院里孩童的嬉戏之声。

  楼下,孩童们嬉戏的这个大院,是田世英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在这里,他做过记者、编辑、管理者。1949年22岁的田世英作为筹办甘肃省委机关报——《甘肃日报》的50名办报人中的一员,从庆阳随解放军西进兰州,自此,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与转变,全数交予这份报纸来完成。

  田世英在甘肃日报社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编辑,也不是记者,而是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兰州城里其他报纸的接管工作。他们先后接管了《和平日报》、甘肃《民国日报》、《兰州日报》及兰州的民营报纸。

  “后来做了记者,主要负责报道农业农村方面。”田世英讲了他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写过的一篇报道。“一次在一个农村采访,我听到了鸡叫,然后就在一篇稿子里专门费了些笔墨写了这个鸡叫声。当时的形势可是一个鸡蛋也是搞资本主义。后来,我听到当时我的那个稿子刊发后,有人在第二天的编前会上大发牢骚,认为那个稿子和政策不符合。我听了心里高兴,为啥高兴?那个鸡叫声我是有意识写的,我觉得有鸡叫的农村才是真正的农村,充满着生机勃勃,更主要是说明当时那个农村‘左’的政策不是很严重。”几十年后往事重提,田世英依旧显得很高兴。

  1980年6月5日,《甘肃日报》头版发表《高学兰养鸡对不对?》一文,当时报纸一版的负责人就是田世英,是他选发了这篇报道。

  “兰州市西固区陈坪公社东湾村女社员高学兰,在家里养鸡惊动了公社、区上。当时的区领导断言‘已经走到资本主义的路上去了’。这篇文章一刊发,一场‘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大辩论由此展开,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田世英说这场辩论报纸连续刊发了五六天,这也是围绕农村经济改革,甘肃日报在全国较早地发现宣传的一批典型报道。在田世英心中这次大辩论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最终“给老百姓干了一件好事。”这是让他心里最为欢喜的。

  田世英说这样的关于思想解放的大辩论后来还搞了几次,其中一次关于知识青年在乡镇办企业的辩论,每每提及总让他心感遗憾。“多少年后我还在回想,怎么就没有把那么重要的东西抓住呢?当时的辩论只停留在思想解放的层面上,而没有延伸到如何助力推动知识青年办好乡镇企业,那应该是我省乡镇企业的雏形啊。”

  70年的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但田世英办好报纸的信念却始终如一:

  “既然干了这个工作,替别人做嫁衣,也没有关系,只要报纸上有好东西。”这是做编辑的田世英;

  “做一个记者坚持实事求是非常重要,当你的报道是真实无误的,那么你就什么也不用怕。而记者要做到这样硬气,你就得好好学习,不断学习,提升思想,这样才能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才不会人说啥你就写啥。”这是做记者的田世英。

  若过往的光辉岁月逝者如斯夫,我们又该何以纪念那饱含沧桑却历久弥新的璀璨芳华?或许这些“老报人”讲述的故事,能给出最具情怀的答案。

  

甘肃日报原总编辑 邓元秋

  

发扬优良传统 创造新的辉煌

  

甘肃日报原总编辑 邓元秋

  

  
甘肃日报原总编辑 邓元秋

  

  70年,国家巨变,甘报巨变。我们今天一起回顾甘报70年走过的道路是非常有意义的。70年的发展长河中,我个人也在甘报经历了成长过程:从1968年我进入甘报,到2002年调离甘报,34年的时光,让我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新闻战线上合格的战士,是甘报培养了我、成就了我。当年,是老一代的编辑记者带着我下乡采访,逐字逐句地修改我的稿件;上夜班时,排字房的师傅们教我如何画版样更合理。老部主任们、老领导们更是以无声的行动为我作出了榜样,叫我知道什么才是合格的新闻战士。

  70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甘报人继承和弘扬这样的优良传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创造着辉煌。作为一个在甘报干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希望甘报人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书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甘报有一支好的队伍,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能把握住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对一张党报来说是第一重要的。同时又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现实问题,用新闻报道推动党的各项工作。这支队伍是历届老领导一代又一代带出来的。从阮迪民、刘爱芝、流萤到老田、老蓝、老冯,都是能在政治上把握大局,在宣传业务上过得硬,在领导工作中能上下一心、与人为善、平等待人、诲人不倦,有这样一个好的领导作风,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好的队伍,是在好的环境、好的机制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甘报的记者队伍,应当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正确、新闻敏感性强、有热情、有采访冲动,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有拼劲、不怕苦不怕难的。记者队伍是一个报纸的核心力量,我们常说“内容为王”,不论新媒体、新技术如何发展,有一支能打善战、能抓内容的队伍是最大的优势,是报业集团立业的根本。

  二是要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新局面。在我经历的几十年中,甘报多次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闯过去就是一个新顶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创办兰州晨报的时候,大家讨论要不要办,一种意见说兰州没有城市报纸,没有成熟的读者群,办城市报纸怕很难打开局面;一种意见认为读者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试一试,办起来了,闯出了一条新路,之后兰州的城市报纸闯出了新局面。

  九十年代我们告别铅与火,用激光照排代替铅印排版时,也有一种意见是“慢慢来,先从年轻人开始,四五十岁的老部主任还是用纸笔改小样”。我们坚持一步到位,年纪大也要学电脑打字打印,从编委会领导到部主任,一个不落,全部用电脑写稿、改稿,坚持了一下,顺利闯过这一关,在省报中我们的新技术应用算是较早较快较顺利的。

  今天,甘报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覆盖全省的新媒体,省委把这个任务交给甘报,是对我们甘报这支队伍无比的信任。去年成立的新媒体集团目前已初步打开了局面,搭起了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云”等新平台,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大事,是要载入甘报历史的,前几天和几位干新媒体的同志聊起他们的工作,他们目前人手少、任务重、工作量大,但仍那么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让我感到甘报未来大有希望,希望能尽快完善起核心团队,扩大影响力,尽快成为甘报的又一个新台柱。

  最后,希望甘报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把握大局,勇于创新,奋力开拓,再创历史辉煌。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永前

  

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永前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永前

  

  笔底波澜七十载,风雷激荡一纸书。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的日子。《甘肃日报》有着光荣的历史,创刊70年来,《甘肃日报》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呼吸,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融入社会巨变的洪流,见证着、记录着、推动着陇原大地的历史巨变。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稿、一版版力透纸背的报道,传播党的政策主张,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写下了党报人的荣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日报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陇原更加出彩的时代主题,采写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分量的作品,为全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营造了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甘肃日报》作为甘肃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为企业提供了读懂甘肃、学习交流、展示业绩的平台。金川公司也与《甘肃日报》有着不解的情缘。其中,《甘肃日报》通过对金川公司的大量报道,见证了金川公司的发展,记录了金川公司的成长:从祖国的“金娃娃”,到“中国的骄傲”,再到“世界的金川”,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采访,一篇篇视角独特的报道,全方位展示了金川公司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让甘肃和全国了解金川公司,让金川公司走向全国和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年也是金川公司建厂60周年。60年来,《甘肃日报》一直为金川公司的发展进步鼓与呼,金川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甘肃日报》的大力宣传报道。仅今年以来,《甘肃日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等专栏,讲述70年来甘肃发展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并将新媒体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的重要阵地,推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融媒体产品。其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金川集团公司的蹲点报告》,深度挖掘了为金川事业拼搏进取的一线职工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金川公司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时代风采。

  近年来,《甘肃日报》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具有党报品质、时代气息、甘肃特色的品牌大报,全省新闻舆论战线当之无愧的“排头兵”。金川公司作为甘肃省“工业强省”的“排头兵”,我们的每一项重大工程、每一个显著进步,都愿意成为贵报的报道素材,共同讲好甘肃好故事,传递甘肃好声音,树立甘肃好形象,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天水日报社社长牛新虎

  

做全省媒体融合发展的引领者

  

——访天水日报社社长牛新虎

  

  
天水日报社社长 牛新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在今天召开的《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天水日报社社长牛新虎是参会嘉宾之一。虽然他刚刚进入新闻单位工作不久,但却是《甘肃日报》的老朋友。

  牛新虎说,《甘肃日报》是我们每天都会见面的朋友。一张张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全省的重点工作、百姓的所思所盼;一篇篇真实、权威,饱含记者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新闻报道,陪伴我度过了很多个年头。

  座谈会后,牛新虎对记者说,今天有幸参加《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甘肃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是全省最有影响力的党报。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张报纸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社会共变迁,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近年来,甘肃日报社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在机制、体制、内容、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改版后的报纸让人耳目一新,上线运行不久的“新甘肃”客户端已拥有了大批读者,鲜活生动的报道,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常常会成为朋友圈中大家转发的热门内容。这样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为我们地市级媒体转型发展做出表率,树立了榜样。

  牛新虎表示,今天座谈会对他来说启迪颇深,受益良多。他说,我们要学习借鉴甘肃日报社的做法和经验,守正创新,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讲好天水故事,传播天水好声音;我们要勇于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深入发掘新闻的内涵,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打造精品力作;我们要加快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型媒体。

  70年的发展历程,《甘肃日报》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者。牛新虎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与甘肃日报社一道,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媒体的创新发展。

  

酒钢三中教师闫桂珍

  

谱写陇原一曲曲动人乐章

  

——访酒钢三中教师闫桂珍

  

  
酒钢三中教师 闫桂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毛主席为《甘肃日报》题写报头,著名人士纷纷选择在甘报刊发署名文章。从单一的纸媒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再到引领移动传播新格局……”8月23日,出席本报70周年座谈会的嘉宾闫桂珍说,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座谈会,作为《甘肃日报》的忠实读者,她内心非常激动,备受鼓舞。

  闫桂珍是酒钢三中的一位人民教师。她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在我省教育一线,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金奖、全国“语文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心中的梦想,57岁的她仍在努力奔跑着:她发起成立“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至今共募集善款约484.78万元,资助贫困师生356人次。

  “《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这么重要的事情,再忙也要来参加。”闫桂珍说,按照工作安排,当天她将前往环县为贫困家庭的学生发放募集的资助金。接到本报邀请后,她特意将原本汽车行程换成了飞机出行,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参加社庆座谈会。

  在报史馆展区,一篇篇旧报道、一幅幅老照片,吸引着闫桂珍不时驻足观看。一边看,她一边点赞道:“报道写得真好!”

  “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毅然投身新闻事业,深入田间地头、工矿厂区采写最鲜活、最生动的报道,直到为新闻事业奉献一生。”“从开山创业的老报人,到后来者,甘报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乐章。”座谈会上,聆听了甘报人的讲述,闫桂珍说,她很感动,并对甘报人由衷敬佩。

  “这些年来我和《甘肃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很感激、也很感谢甘肃日报社这么多年来对我持续的关注与支持。”闫桂珍说,这次参加70周年庆祝活动,她对《甘肃日报》的辉煌历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深受激励、鼓舞。她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努力为国家的新闻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祝愿《甘肃日报》乘风破浪,越办越好,不断展现新时代党报的新担当、新作为。”闫桂珍说。

  

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润强

  

报地合作 共同发展

  

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润强

  

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润强

  

  风云七十载,华诞喜相逢!

  作为中共甘肃省委机关报、甘肃省内唯一一份覆盖全省的综合性党报,《甘肃日报》自1949年9月1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彰显出了党报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力地激发和凝聚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日报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满足受众阅读需求,成立甘肃新媒体集团,上线运营“新甘肃”客户端,构建起了全省最大的聚合型新闻党端。同时,加大与中央媒体和国内知名技术公司的合作,建成并上线运行甘肃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引领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实现省、市、县媒体纵向共通共融、媒体与政务信息共通共融,建立甘肃全域性融媒体共享生态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主动衔接,积极借助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优势,本着“紧密协作、共同发展、互相促进、长期合作”的原则,持续深化战略合作,重点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防止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节点和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开展系列主题采访活动,借助《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云”等平台载体,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载体讲述张掖好故事、传播张掖好声音,使张掖的重大报道有创新、深度报道有突破,宣传推广张掖的深度和热度持续提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展示了张掖干部群众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的良好风貌和生动实践。

  70年来,我们通过《甘肃日报》,共同见证了陇原大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探索和实践;70年来,我们也共同见证了甘肃日报社从创刊初期的一张报,发展到今天拥有1份党报、8家子报和多个新媒体平台的旗舰报业集团;70年来,我们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借助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宣传展示市州、县区发展成果的巨大成效。

  风好正是扬帆时,70春秋正芳华!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在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一定会事业兴旺、前程似锦,也必将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辉煌业绩!

  

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负责人 李晓君

  

将党报基因化为成长力量

  

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负责人 李晓君

  

  
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负责人 李晓君

  

  加入《甘肃日报》这个团队,已经23年了,我在党报基因中成长,虽然是一名老记者,但觉得自己依然年轻。因为,在我眼中,《甘肃日报》依然充满新意、风华正茂。

  新时代,新担当,呼唤编辑记者以高度体现党媒分量。回望那幢古香古色的老楼,它原本就有较高的“海拔”。其实作为党报,她的站位、她的视角、她的格局,从来都是高的,需要努力攀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从《甘肃日报》的“陇上评论”到“深度解读”,从“脱贫一线”到“美丽家园”,从“生态聚焦”到“民生看点”,从“百花”“收藏”到“甘肃史话”,从《甘肃日报》的每个版面、每个专栏、每篇文章,到新甘肃的159个频道,都有原则、有立场、有态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性原则,就是党报的高度与分量。

  新时代,新气象,呼唤编辑记者以深度体现党媒容量。甘肃日报社的记者,常年跑遍陇原大地,践行“四力”,将视角对准群众,用点滴记录民生,于细微处体现真情,站在人民的立场,更多地发现,更新鲜地呈现,聚焦陇原大地发展的脉搏,关注改革发展的进程,体现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汲取力量,力求使报道更有温度、有态度;有大局、有格局,以这样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内涵,一定能让细流汇成洪流,让明灯聚成星海,党媒由此更具胸怀、更有容量。

  新时代,新篇章,呼唤编辑记者以态度体现党媒能量。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委宣传部和报社社委会因势而谋、果断决策,甘肃日报社改革的战车开动,加油奔向未来。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加班熬夜、边干边学、各方配合、全力以赴,最终报社以极高的效率,实现华丽转身。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云”……相继走来,我们自己都没有料想到,跑着跑着,竟跑出一片海阔天空。大家转变思维方式,践行移动优先,用手机随时记录,让硬新闻“柔”起来,把改革开放40年浓缩成一分钟,将“不忘初心”用心解读,把代表委员放进海报……既要丰富,还要精彩,我们的报道,正在呈现更多惊喜,收获更多关注。我的同事们正以变革的勇气和积极作为的态度,为党媒注入更大能量。

  新时代,新作为,呼唤编辑记者以温度体现党报热量。有赖于报社的培养,我在多个部门进行过历练,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了报纸的“台前幕后”。在20多年中,我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干过经营、跑过发行、进过子报,现在,正作为新媒体团队的一员从新出发。

  记者很累,编辑很苦;经营不易,发行很难。一则几百字的稿件,背后可能是连续几天的采访和熬夜;一个精准的标题,可能经过了千回百转、仔细玩味;一个日常的版面,可能进行过几十次的修改;一段视频是以1/24秒为单位进行剪辑的;一份报纸的发行,凝聚着1000多人的传递和接力……但是在熬夜之后、天亮之时,大家依然可以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这样的奉献,体现的不仅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厚积薄发的职业态度,更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赤诚情怀!我们将继续用身心温度,提升党媒的热度。

  范长江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就是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秉承着对新闻事业的初心,我们一定会坚定前行。

  

庄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顺民

  

《甘肃日报》助我成长进步

  

庄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顺民

  

  
庄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顺民

  

  1996年7月,我从平凉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庄浪县,在乡村小学教书。从那以后,每天课业之外,我就认真捧读《甘肃日报》。

  每一期报纸,从副刊读起,细细品味《百花》里的篇篇美文,那些精妙的词语,那些饱含人生哲理的句段,全被我摘抄下来。无报可读的时候,就翻阅读报笔记,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每年寒暑假,我就跑到邮递员家里,把学校订阅的《甘肃日报》拿回家里阅读。

  由阅读进而产生写作的行动。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爬格子”给《甘肃日报》写稿。两年后,我的散文《给生命再注入希望》发表了。收到样报那天是我那几年最高兴的一天,我把那篇小文章朗读给学生们听,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写作渐渐地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甘肃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我也很珍惜地把这些文章剪贴成册。2003年,庄浪县委宣传部需要补充一名干部,我凭借发表在《甘肃日报》上的那些小文章顺利调入,职业生涯由此改写。

  进入县委宣传部,意味着我之前的业余文学写作必须转变为专职新闻写作。对于新闻,我只知道“新闻六要素”,根本没有采写过新闻,也不知道新闻有消息、特写、评论、通讯、报告文学等体裁,根本不具备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因而,内心十分惶恐:如果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被退回去,让人颜面何存?至今,我都难以忘记刚到县委宣传部的那个晚上彻夜难眠的情景!

  从此以后,我就把《甘肃日报》视为老师,向其学习新闻写作,认真阅读刊发的每篇新闻作品,感受新闻的语言风格,钻研新闻标题的制作,每遇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标题就摘抄下来,琢磨新闻作品的结构布局,每遇精彩的新闻作品就剪贴下来。甘肃日报社记者下乡采访,是学习新闻采写的绝好机会。我在做好采访联络工作之外,每次总是带上采访本,向甘肃日报社记者学习新闻采写。

  在甘肃日报社记者编辑的熏陶之下,我领悟到新闻工作者要以报道说话的道理。我为自己定下了工作目标:每天至少采写一篇新闻稿件。从中挑选优秀稿件推荐给甘报。《自来水解放庄浪万名“水倌”》是我在《甘肃日报》发表的首篇新闻作品。从此,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在《甘肃日报》各个版面频频见报,我也因此得到了认可,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在工作上逐渐站稳了脚跟。

  植物生长需要沃土。《甘肃日报》对全省通讯员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是全省通讯员成长进步的沃土。曾记得,《甘肃日报》开设过《乡村》《社会》《民生》三个版面,面向县(区)通讯员选稿,为通讯员写稿开垦了一方沃土。我根据每个版面的定位和风格,把采写的新闻稿件分别投给每个版面。每当看到我的新闻作品在《甘肃日报》刊发,一连好几天都很高兴!我也不放过每一次约稿机会,无论手里多忙,我都要加班加点完成约稿任务。经过多年的学习培训、采写实践,我也逐步掌握了消息、特写、评论、通讯的写作技能,能够胜任新闻宣传工作。2009年5月,甘报社举办了全省通讯员培训班,我被评为甘肃日报社优秀通讯员,还在培训班上作了题为《新闻采写要找到“闪光点”》的发言。

  如今,回首自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16年,我可以这样说:“《甘肃日报》助我成长进步。”

  

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 陕斌杰

  

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 陕斌杰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 陕斌杰

  

  今天又是一个星期五。每个星期五上午9时,投递员都会准时将《甘肃日报》放在我们布楞沟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以往这个时间,如果没有别的急事,我都会仔细阅读《甘肃日报》上刊发的各类新闻。

  来甘肃日报社的路我很陌生,报业大厦我更陌生。但是,甘肃日报社的很多记者我都很熟悉,甚至我们村委会办公室里墙上挂的那张总书记来村里的照片,都是甘肃日报社记者当年拍摄的。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顶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黄土来到了布楞沟村,亲切看望村里的贫困群众。《甘肃日报》随后全景式地再现了总书记到我们村的情形,并刊发了他的讲话内容。那天的《甘肃日报》成了我们村的“抢手货”,识字的村民都争相传阅,不识字的村民,也由识字的村民读给他们听。

  从那时起,布楞沟村的群众就与习总书记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乡亲们开始不断关注总书记又发表了什么讲话,又去了哪里,乡亲们了解和掌握的与习总书记有关的全部内容,基本都来自于甘报。乡亲们了解到,总书记在离开布楞沟村后,又去了很多个贫困村;乡亲们知道,总书记时刻牵挂着困难群众,牵挂少数民族的困难群众。这让乡亲们鼓足了脱贫的信心,也激起了脱贫的斗志。

  在2013年至今的6年多时间里,甘肃日报社大批记者来到布楞沟村进行采访,刊发的《走出布楞沟》《布楞沟的大变化》《布楞沟放飞新希望》《把总书记叮嘱的事办好》等报道,不仅客观地展现出布楞沟村这些年来的巨变,也说出了群众的心声。

  乡亲们经常会在《甘肃日报》上看到和他们有关的内容和图片,这也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如今,《甘肃日报》已经成为身处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村群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们不仅可以从这里了解村外发生的大事,还能及时掌握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各类惠农政策。

  巧合的是,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甘肃,我拿的这份“热气腾腾”的《甘肃日报》刊登了有关总书记的新闻和各地群众的热烈反响,让我的内心激动不已。我想,此刻,远在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村群众也拿到了报纸,他们一定和我一样,也在认真浏览上面的内容。

  值此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想感谢《甘肃日报》为推动全村脱贫攻坚作出的不懈努力,感谢《甘肃日报》作为见证者和讲述者为广大读者展现布楞沟的新面貌。《甘肃日报》的宣传报道鼓舞着我们不断向着农村新的发展跨步迈进,激励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 吴海娟

  

乡村发展离不开《甘肃日报》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 吴海娟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 吴海娟

  

  《甘肃日报》和元古堆村的故事还得从2013年说起。

  2013年以前的元古堆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仅局限于口口相传,获取省内政策的渠道主要是靠村社干部传达,很少有人通过权威的媒介获取准确的讯息。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元古堆村,为全村447户群众带来了慰问品。习近平总书记坐在老党员马岗家的炕头上,和他亲切地拉家常、问冷暖、听心愿,群众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2月6日,《甘肃日报》刊登了《习近平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的新闻,村里的群众争相传阅那天的报纸,在刊登的大幅照片中寻找自己的身影。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乡亲们的当天晚上,甘肃日报社的记者第一时间来到老党员马岗家,与马老分享总书记看望慰问时的喜悦,并通过体验和采访,用富有真情实意的报道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乡亲们的温暖细节。自此,“元古堆”这个尘封了千年之久的名字开始呈现在全国面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甘肃日报》也和元古堆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元古堆村经过这几年精准扶贫,已于2018年底实现稳定脱贫,发展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富民产业多元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加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小康村。这些变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大力帮扶和宣传。6年多来,《甘肃日报》先后多次对元古堆村进行了宣传报道,将元古堆村推向全省乃至全国,使元古堆的知名度持续上升。在采访过程中,村干部和村民们也相继结识了一些甘肃日报社的记者朋友,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6年多来,元古堆村党支部充分利用《甘肃日报》权威党报的宣传效应,将《甘肃日报》刊登的关于元古堆村发展变化的宣传报道作为见证元古堆村脱贫变迁的历程进行收藏,在村委会公示区设置《甘肃日报》专栏,对村民及外来人员进行教育宣传。同时,将《甘肃日报》时政版内容纳入班子成员日常学习计划,借助《甘肃日报》这个平台,学习探讨其他县区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调动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甘肃日报社率先转型,推出了“新甘肃”客户端,第一时间准确便捷地将读者关注的新闻推送到手机上。如今,我们的村班子成员已经下载安装了“新甘肃”客户端,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党的政策和甘肃发展情况以及脱贫攻坚等相关新闻。希望《甘肃日报》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多关注群众生活,多讲我们身边的故事,把包括元古堆村在内的新农村故事和发展变化传得更广更远。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