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 矢志不移走出富民路

时间:2019年09月11日 09:59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吕霞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市GDP从1949年的0.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5.17亿元,增长了700多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49年分别增长了286倍、213倍。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平凉市以坚韧不拔的信心和力量,带领全市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9月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平凉,先后深入该市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优质苹果示范基地、泾川县鼎康牛业公司、平凉工业园区启航未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项目、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等地进行了采访。

  

一头牛牵出“大产业”

  

  你能想得出对一头牛最好的待遇是什么?记者在平凉市泾川县鼎康牛业公司看到,这里的牛悠闲地听着音乐,还时不时在全自动牛体按摩刷前蹭蹭,它们吃的是谷物熟化压片等活性饲草,喝的是矿泉水。

  泾川县林业草原局局长夏爱军告诉记者,鼎康牛业公司是集肉牛育肥、种质研究、种质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带动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标准化龙头企业。公司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采取财政配股、异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吸纳740户贫困户和52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入股公司,通过“固定分红+盈利分红”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5个,年薪酬2万元以上。2018年,公司入股贫困户户均分红823.7元,有效发挥了助农增收作用。

  “截至目前,泾川县牛饲养量5.98万头、出栏3.21万头,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养牛户人均养牛收入达到5000元。养牛贫困户3231户,近年来依靠牛产业脱贫1278户。”泾川县委书记王德全介绍说。

  平凉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当地群众养牛方式非常精细,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非常独特的肉牛种质资源。经过基因测序,平凉红牛是秦川牛和日本和牛的祖系,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具有独特的芳香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共轭亚油酸含量高。经过权威机构的鉴定,平凉红牛为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

  据平凉市林业草原局局长何鹏峰介绍,历届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红牛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当地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聚全市之力和各方资源推进牛产业发展,促进了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凉市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426个,培育养牛大户1.6万多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了8.42万贫困户发展牛产业。

  2018年全市牛饲养量接近70万头,总产值达到72亿元,重点养殖区域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到3000多元。全市坚持引进与改良结合、示范与推广结合,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肉牛冻配改良点129个,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科技对牛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

  目前,平凉市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7户,屠宰生产线5个,研发和生产牛肉、牛骨、皮革和生物制品等近100种,年屠宰能力20万头,牛肉精深加工能力近万吨。“平凉红牛”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优质高档牛肉被国内外权威专家鉴定达到日本A5级标准,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的“入场券”,建成了供港肉牛养殖基地。

  

“致富果”带出脱贫路

  

  采摘下来的苹果堆成了山,果农们麻利地将一个个鲜红的苹果包好后装进箱子。在平凉市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优质苹果示范基地,所有的苹果早已被订购一空。

  “苹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脱贫果’、‘致富果’。”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晓峰告诉记者,飞云镇是泾川县果品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早的乡镇,全镇果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现在基本实现了全镇果园全覆盖。目前现有果园2.08万亩,人均果园面积1.1亩。正常年份,全镇果品年产量达2.3万吨,果品收入达1.4亿元,亩均产值1.3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达751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6%。

  王德全说,泾川县按照“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的思路要求,坚持把果品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果品产业深度开发,全县91个贫困村共栽植果园11.3万亩,基本实现了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果产业全覆盖,年带动贫困户增收800元。

  何鹏峰告诉记者,平凉地处北纬35°,发展苹果产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市果品产业历经探索起步、规模扩张、扩量提质、深度开发四个发展阶段,集中建成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百万亩优质果品生产片带。截至2018年底,该市苹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产量近200万吨,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超过6000元,苹果产业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首位产业。近十多年来,70万贫困人口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为了发展苹果产业,平凉市探索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果农”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产业大户5000多户,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700多家。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仓储、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家,开发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果品年仓储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16万吨,初步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生产经营格局。目前,已在国内大中城市建成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13处,形成“线上+线下+期货”三条营销渠道。果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3000多万美元,苹果出口量连续几年居甘肃省第一。

  

“绣花式”扶贫惠民生

  

  “贾洼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81人,贫困发生率22.2%。2018年,该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4元,贫困人口减少到6户2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党委书记安正勇告诉记者。

  “目前,全村入户自来水、通社动力电、通村硬化路、户户安全房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实现了全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彦海如是说。

  据崆峒区委副书记刘懿平介绍,多年来,崆峒区抓住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三个关键”,下足绣花功夫,用好各项政策,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至2018年底,全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26元,累计减贫1.1万户4.55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382户487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2%。2018年9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和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15个村2076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2%。

  平凉市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庄浪县、静宁县、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是国家片区贫困县,崇信县、华亭市是省列“插花型”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以来,平凉市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为关键,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落实“一户一策”,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市、区)脱贫摘帽。庄浪县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平凉市扶贫办副主任史维君介绍说。

  聚焦重点区域、富民产业和补齐短板弱项,平凉市探索推广了“党组织+国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庄浪模式、“党组织+供销集团+乡镇扶贫产业开发公司+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和“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的灵台模式,使更多的贫困户全方位、全环节地参与到了产业链条中,实现了扶贫产业到村到户。全市1219个行政村开展了“三变”改革,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户达到6.96万户,其中贫困户4.47万户,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集中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贫困村水泥(沥青)路、动力电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光纤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09户,农村D级危房全部清零,C级危房基本消除,2018年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全清零的目标,走在全省前列。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市将持续深化脱贫攻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谱写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绚丽篇章!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