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2021年09月09日 09:4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吕霞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残留超标 食品安全亮“红灯”

  近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第16批次食品抽检情况,全省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酒类、肉制品4大类食品中的16批次样品不合格,主要问题是兽药残留超标、检出非食用物质、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超标等。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雪楠告诉记者,今年全省共下达抽检监测计108962批次。抽检数据显示,我省食品安全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大宗消费食品整体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日常消费量大的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保健食品等29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低于总体不合格率,突出食品安全问题显著减少。通过持之以恒的专项整治,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三聚氰胺”、蛋制品中的“苏丹红”均已连续多年没有检出;水果制品滥用着色剂、豆制品非法添加硼砂、吊白块等问题已经明显改善。

  然而,抽检数据同时显示,一些突出问题仍需持续治理:复用餐饮具的不合格率依然较高,主要不合格项目是大肠菌群、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调味品中食醋不合格率有所上升,主要不合格项目是苯甲酸及其钠盐、菌落总数、总酸、不挥发酸等;淀粉及淀粉制品不合格率较高,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铝的残留量。在食用农产品中,豆芽合格率依然较低,尤其是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检出的数量较多。水果和鲜蛋中依然存在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脂肪酸组成问题发现率较高。” 李雪楠介绍说。

紧抓源头 从生产到市场全程追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均已及时采取了封存、下架、召回等措施。截至目前,督促完成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任务2568件次,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18140.21公斤,罚没金额696.44万元。

  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贾怀德告诉记者,为做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季节和农产品上市时间定期开展例行监测,为研判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及时跟进开展农畜水问题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开展执法查处,涉及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我们联合市场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甘肃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聚焦问题较为突出的农产品,采取‘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个一’精准治理模式,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实现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据介绍,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对我省已经完成两次国家例行监测,共抽检样品398个,总体合格率为98.7%,高于全国总体合格率1.2%。全省构建了“甘味”特色优势农产品支撑体系,实现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与国家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建、共管、共享,形成了从生产到市场全过程信息化追溯和监管的雏形。

有奖举报 全民守护食品安全

  9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新闻发布会通报,举报食品安全问题最高奖励金额可达50万元,食品安全将受全民监督。

  省食安委办副主任、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庆邦介绍,制定《奖励办法》,是鼓励社会公众、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依法举报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是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

  据介绍,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聘任了2900多名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开展创建放心酿皮生产加工单位、放心食醋专项行动 ,切实提升酿皮、食醋、香油、酱油质量安全水平;复查农村食品经营单位57424户,坚决堵住假冒伪劣,“三无”“山寨”及过期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全省大力开展‘手机看后厨’活动,加大对群众关注度高的‘网红餐厅’、媒体曝光的问题餐厅、客流量大的餐厅、学校食堂、医院食堂等餐饮服务单位监管力度,向‘一盆水一块布’宣战。目前全省‘互联网+明厨亮灶’实施单位已达5.3万余家,提前完成了年度5万家的目标任务。”王庆邦告诉记者。

  “下一步,全省将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源头管理,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对承担各级食品检验任务的承检机构开展全覆盖式的比对试验、留样复测以及现场检查等工作;对多次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实施跟踪抽检;定期发布消费提示、专家解析,定期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形势,构建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的食品安全社会氛围。”李雪楠表示。 

编辑:刘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