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时间:2018年02月01日 10:5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经济产业

教育部首次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互联网+”热度的影响下,在线教育生来便万众瞩目。自2012年兴起至今,慕课已跌跌撞撞走过了好几个年头,近年来热度呈持续上升的状态,风靡世界。如今,不用出门也能接受世界顶级专家的授业解惑。

  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多所高水平大学陆续在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开课,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的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课程,我国慕课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新型教育打破传统

  “慕课(MOOC)”又称在线开放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然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阻碍,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轻松自在。

  2012年的时候,人们还在为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拥有了100万学生而惊叹不已。2013年,清华大学就发起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主动牵手高校,发展在线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慕课是针对全球个体学习者的在线、开放课程,提供各种专业知识,由专家传授。客观说来,它的出现,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体现了学习可以降低成本,并由此可能实现公平。

  自2016年起,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彭晓已经陆续学习了15门慕课。她说,只要你想学,慕课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它可以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通过学习,使我增加了学识,开阔了视野,更提升了自主学习和辩证思维能力。”

  “慕课的发展已经有了好几年,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这种大规模、开放型的在线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让更多人更加平等地接受原来想也不能想的教育。”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的确,以前只有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才有机会听名师讲课。而如今。慕课“推倒”了高校的“围墙”,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听名师讲课,体验重点大学学生才有的“福利”。

  如今在山东省做公务员的王女士已经毕业两年了,和大学生彭晓不同的是,大学期间的她并没有认真进修,更没有接触过慕课。回想大学的日子,小王唯一后悔的就是没有好好学习,但庆幸的是现在也不晚。王女士对记者说,毕业之后才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现在为了提升自己自觉地学习,最近在工作之余一个月完成了三门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称,这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拓宽了课堂的宽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吸取知识的营养,是很值得推荐的。

  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果说2012年的在线教育领域,我们是别人的追赶者和跟随者,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如今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可以与发达国家比肩。

  2017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谈道,“在线教育、慕课不是中国的原创,但我们已和全世界处在同一平台上,我们应该有自信,也有实力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甚至赶超。”

  有了在线教育,即使是天南地北的距离也能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变成一屏之隔。

  前不久,在北京鲁迅故居内,著名儿童文学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通过远程直播平台为全国平安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形式新颖、内涵丰厚的经典文学课。上百所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故乡”的文化与魅力,也感受到了在线教育的魅力所在。

  “对于一些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硬件条件的改善有目共睹,但是在软件维护、互动方式、教师应用等配套投入上仍需要下一番功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认为,政府应持续增大财政投入力度,并且鼓励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同时倡导企业和公众开展慈善帮扶,共同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起真正好用、真正实用的网络教育平台。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告诉记者,在线教育的优点是跨时空,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课堂。尤其是对于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看看他山之石。

  “对于没有机会上大学的知识青年,也有一个在家自学的机会。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民科素质,将会因此有一个大的提高。说不定,民科与学院派,由于网上的认同,可以在某个时间点

  上和解。当然,产生更大分歧的可能性也有。”他补充道。

  陈卫对此也表示赞同,她认为,在线教育解决了学习者所在地域和专业学习的局限性,能够满足个人学习的需要。显然,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暂时还无法取代传统教育。

  很显然,慕课的优势很直观地体现在它的名称上。“一是课程规模大,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可以数万人同时在线学习,有助于满足很大规模人口的学习需求;二是课程的开放性强,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不会因为国籍、身份、性别、学历、学习基础等任何原因拒绝学习者的学习诉求;三是在线完成学习,观看在线视频、在线开展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评价学习效果,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在线完成;四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技术含量,有效实现了技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变革。”张端鸿指出。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北京市的李女士给还没上小学的女儿在一家英语早教平台上报了一个英语启蒙在线课程。“开始的第一位老师很不错,孩子学得也很专心。后来又换了两个老师,没有第一位老师那么有耐心,也不和孩子互动,女儿每次上课都很不专心,学习效果明显差了很多。”李女士对记者说,下次再也不报这种网上在线课程了。

  目前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高永安认为,目前在线教育的课程形式太死板,做作。交互性还有待提高。很多课程就是课堂搬家,有一些做了编排的课程,不仅没有因此增色,反而显得很不自然。可以推测,大多数还是申请项目,然后交差。

  此外,陈卫坦言,目前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师生互动性不足,动态更新不一定及时。

  未来再创佳绩

  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重要产业。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打开了新的大门,为我国的万千学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空间。而我们在热情拥抱“互联网+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互联网产品,教育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属性。如何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呼唤在线教育的温度和理性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思考。

  在教育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包括468门本科教育课程和22门专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在“智慧树”上开设的课程《艺术与审美》此次入选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在平台上累计已有19.8万的学习量。他感叹,这在从前是很难想象的。“过去我们在学校里开一节通选课,最大的教室挤满了也就能容纳600人,有的同学甚至要坐在地上听课,可在线开放课可以容纳16万人听课。”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有一种天

  然的亲近感,习惯和善于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慕课意义重大。

  高永安坦言,从规模上看,那么多大学一起上慕课,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显然是有点儿追风之嫌。从中可见我国教育投入加大了,课程潜力爆发了,但是也有点儿过快。我们不禁思考,这么大的量,投入产出比如何?

  “改进是必然的,进步也是必然的。未来在线教育

  想要发展得更好,还需要努力,这样继续发展,课程展示出来,网上大家评说,日后自有公论。”他坦言。

  在陈卫看来,课堂教学相对是有温度的、是人性化教学,教师针对性为学生进行解惑。在线教育可以采纳课堂教学的优点,适当增加互动,师生之间有交流、质疑、解答等,因为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灌输,还包括思维的培养。

  此外,张端鸿告诉记者,慕课课程也有自身的局限,它比较适合于结构化课程的传授。而实际上课程本身是具有多样性的,小班研讨、实验学习、实习实践、住宿生活等学习模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很多大学主推慕课课程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形象”来建设,不可能替代传统的校园教育。另外,慕课技术也只是一种技术,多样性的教育技术能不能在技术层面上引领未来教育创新。即便是慕课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发展出一些变种。我们看到慕课虽然很热,但是对大学内部大批量传统课程所引发的变革冲击还不够大。

  据了解,未来教育部将继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两个“一万门”精品课程。预计到2020年,以国家名义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而带动1万门慕课和50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线运行。并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在线运行、实际应用、教学效果等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吴岩表示,我们设定了5年的共享时期,在5年期间,不完善、不改进、不更新的课程,将会被取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称号。

  “我们期待慕课所引领的教育风潮能够真正引领传统大学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张端鸿指出。 据《中国产经新闻》

编辑:关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