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瘠的草原到“旅游天堂”

时间:2019年09月19日 10:0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甘南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更是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

  70年来,甘南藏区与祖国同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贫困群众的吃饭和温饱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牛羊产业兴旺,农牧民安居乐业。近年来,全州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举生态牌、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走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从贫瘠的草原游牧环境,演变发展到亚洲旅游“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从此,拥有“人间旅游户外天堂”美称的甘南,又多了一个响亮的旅游名字——“红珊瑚”。

    

碌曲县尕秀村新貌  拉毛草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1953年自治州成立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敢为人先、担当作为,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直面困难、负重奋进,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脚步,与祖国同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使甘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治藏方略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文化撑州、旅游兴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战略,着力打造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政治生态,扎实推动党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眼下,甘南正以朝气蓬勃、开放包容、豪迈自信、奋发有为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

     

  经济发展从百废待兴到多业并举

  建州前,甘南基本是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工业空白,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过70年的发展,经济从单一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201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55.73亿元,是1949年的519倍,大口径财政收入19.18亿元,是1953年的5812倍。

  甘南州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目标,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上聚焦发力,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建州初的95.7:2.5:1.8优化为2018年的23.7:14.5:61.8,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同时,甘南州全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二十年来共签约合同项目714个,总投资379亿元。

  甘南州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个十百千万”工程,成功举办“一会一节”,使“九色香巴拉”品牌享誉国内外。近日,甘南州荣获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称号,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被评为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年度贡献人物”。文化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2018年全州接待游客121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04亿元。

    

发展中的合作市一角  韩延明 摄

    

  基础条件从一穷二白到日新月异

  解放前,甘南交通闭塞,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建州以来,甘南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8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8亿元,是1953年的27.63万倍。

  甘南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夏河机场通航,临合高速通车,目前县县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西成、兰合铁路年内有望开工建设。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饮水、电力、通讯、市政、网络、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实现全覆盖。尤其以合作市和七县城为代表的一座座草原新城拔地而起,成为靓丽的风景。县市城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34.52%,城镇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从恶化退化到有效治理

  有一段时间,由于气候变暖、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等原因,致使甘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治理生态,保护黄河、长江流域生态成为甘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组织实施了总投资44.51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06—2020年)》,1.45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治理鼠害草原1573.5万亩、流动沙丘3.55万亩、沙化草地10.69万亩、退化草原116万亩,核减超载牲畜92.4万个羊单位,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治理。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了草原生态发展。

  甘南州为了长远治理,建设美丽生态环境,专门委托中科院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开展全州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编制玛曲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创新性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从落后掉队到全面跟进

  解放前,甘南社会发育程度底,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建州初全州人口文盲率高达95%。

  70年来,党和政府大办各类教育,全州已建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到2018年底,共有各类学校429所,在校学生达12.4万人,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4%。围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全了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全州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44所,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18张,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使全州人均寿命由1949年的34岁提升到2018年的66岁。

  甘南大剧院、州体育场、州图书馆等一大批文体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三馆一站”、农牧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农牧村全覆盖。

  多年来,甘南州兴建保障性住房13.37万套,改造农牧村危房9.98万户,农牧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8.5平方米、34.6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得到保障。

    

  人民生活从积贫积弱到富足富裕

  建州初期,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20元。一直以来,甘南州围绕就业、社会保障、上学、看病、住房、行路、用电、饮水等,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18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77元,是1949年的4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83元,是2004年的5.2倍。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带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稳步迈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补短板、强弱项、破瓶颈,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州亮点频出。

  ——甘南藏区将提前一年整体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夯实脱贫工作基础,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全力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冲刺清零,2001年—2018年累计减少农牧村贫困人口65.1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9.39%下降到3.89%,6县市已脱贫摘帽,剩下的临潭、舟曲两县将在今年底脱贫摘帽,甘南藏区将提前一年整体脱贫。

  ——纵深推进 “环境革命”。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制定了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深度聚焦城市、乡村、景区、公路、江河、市场、工地、厂矿、学校、医院等“十大领域”,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各级力量,向各类影响城乡环境的“顽症”和“陋习”宣战,集中整治“脏乱差”,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全州城乡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景区环境有了大幅提升,营造了整洁、靓丽、文明的宜游宜居宜业环境。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深入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自然村为单元,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等项目,大力建设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全面提升了农牧村发展水平,彻底改变了农牧村贫穷落后面貌,小康村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农牧民群众。

  “回顾70年的奋斗历程,甘南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的结果,是国家机关部委、中央企业、天津等对口支援市、省内‘七市九企’、省直有关单位无私援助和鼎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英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无比优越,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印证了党的治藏方略的无比正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赵凌云说。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