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绣花式”扶贫拔穷根

时间:2019年10月15日 10:2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马如娟 赵勇忠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赵勇忠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2013年末有贫困村85个、贫困人口11.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7%。近年来,凉州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精准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2018年减贫1105户4005人,剩余1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由2013年末的11.39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170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14.57%下降到2018年末的0.24%。201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凉州区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以发展“扶贫车间”助农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使“扶贫车间”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助推器。

  “一直想在家门口找份工作,现在终于实现了。在这里上班方便还能照顾家人,挣得钱也不比外面打工少,而且我现在还是这儿的股东哩。”杨正财高兴地说。

  杨正财务工的武威万腾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8月在韩佐镇头畦村挂牌成立。公司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按照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与村上成立的以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合作社联手,重点发展“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就业增收的难题。入社贫困户将8000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不仅摇身一变成为企业股东,还可在“扶贫车间”内务工,每人每年可获得2万多元劳务收入外,还能固定领到800元的企业分红,再也不用出门四处打工挣钱了,收入显著增加。

  为解决贫困群众没有技术的问题,凉州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一般“扶贫车间”都会事先培训准备上岗的农民 ,多的还会专门组织农民开展外出观摩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并让他们在工作中边干边学,手把手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生产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将“闲得慌”的贫困户变成了“坐得住”的产业工人。

  建立“扶贫车间”不仅为企业降低了投资成本、解决了用工难题,最重要的是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为助推脱贫攻坚、巩固扶贫成果,去年以来,凉州区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发展,鼓励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在短时间内实现就业增收。至目前,凉州区已累计建成“扶贫车间”18个,吸纳1686名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300人。

  现在,产业带贫能力不断增强,凉州区把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经济林果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突出抓好牛羊鸡菜薯药果菌8个特色优势产业,投入资金1.46亿元用于富民增收产业培育,每个贫困村确定了2—3个特色产业。通过“三抓三促”措施(对有棚有林贫困户,抓服务促效益;对无棚无林贫困户,抓帮扶促建设;对无能力发展产业贫困户,抓扶持促带动),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特色产业全覆盖。并成立凉州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北京德青源金鸡产业、深圳前海嘉禾生态农业、陕西海升智能化设施农业及胡萝卜种植、河南牧原生猪产业化养殖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新培育发展贫困村专业合作社54家,累计达到470家,实现了每个贫困村2个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同时,凉州区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培育康宁庄园、普康农业田园综合体、武威温泉度假村、古城小河旅游示范村4个乡村旅游点,采取“企业+农户+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在7个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2个,建成扶贫车间9个,吸纳就业人员770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扶贫,改造提升贫困片区镇电商服务站点23个,电商扶贫网店交易额达到617万元。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