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唤醒“沉睡”资源 激发乡村活力

时间:2021年01月19日 17:1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吴文斌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吴文斌

  

  

  崇信县黄寨镇盘活利用废弃窑洞,建成甘庄村窑洞养牛示范带,让昔日的废旧窑洞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锦屏镇梁坡村,整合农户闲置门面,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建成了梁坡水街夜市,建办了啤酒烤肉、特色饮食、农家乐等形式多样的夜市美食区,破解了用地困局,美化了乡村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

  近年来,崇信县以建成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县、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县、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县、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县为目标,坚持把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沉睡”资源盘活利用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大胆改革创新,探索了“八种盘活利用”模式,整体工作由点到面、稳步推开,初步形成了“政策引导+分类整治+多元盘活+赋能增效”的崇信模式。

  

旧窑洞变牛舍

  

  1月10日,寒风凛冽,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窑洞养牛示范带,“赶着红牛奔小康”的标语格外醒目,沿着水泥小路,一排排整齐的窑洞牛舍前,已经脱贫了的高会荣正在给料槽添加饲草。

  高会荣说:“这是我的旧窑洞改造的,我在这里干了快1年了,每天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年能挣3万元,家里还养了2头牛,其他时间还可以干干农活。”。

  他告诉记者,家里有三孔窑洞,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都住上了新地方,窑洞就废弃了,村上建立了合作社后,他用了窑洞入了股,年底还有分红,生活完全不愁,他今年打算再购置小牛犊,在家里扩大养殖规模。

  据了解,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建设成本,黄寨镇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足窑洞背风向阳、冬暖夏凉、改造成本低的优势,对集中连片的101孔废旧窑洞进行了集中改造、盘活利用,带动全镇群众改造窑洞395孔,饲养红牛1710头。同时,解决贫困户就业12人,人均月增收2400元,年收入2.8万元。还有“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和“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带动全镇养牛1.8万头,牛产业已成为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黄寨镇党委书记刘小鹏介绍到,黄寨镇将利用废弃窑洞盘活打造一批集古村落保护利用、窑洞养牛增收、红色文化传播、非遗文化传承、农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体,走出一条党组织引领、产业连片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释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围绕这一目标,崇信县多措并举,全力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姚洼—平头沟、凉水泉—高年等5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累计改造废弃窑洞821孔,饲养红牛3430头,带动982户贫困户依托养牛脱贫致富。

  

闲置地变厂房

  

  将企业厂房与闲置土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解决用地难题,又可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在推动项目快速落地见效上,崇信县积极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腾退出的土地用于农业产业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黄花乡高年村鸿诺果树保鲜库暨万吨冷链物流园项目是崇信县招商引资建设的全县最大冷链物流园,项目规划投资2189.96万元,占地39.14亩。

  “我家里有4个劳力,30多亩地,顾不过来,保鲜库用了我5亩地,我在这里打了四个月零工,挣了八千多元,好得很。”今年55岁的黄花乡水磨村脱贫户王文冒告诉记者。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黄花乡灵活施策、先行一步,全面落实“保姆式”服务,当好“店小二”,为项目实施提供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服务,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黄花乡人大主席张崇平告诉记者:“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解决了企业用地指标,积极的吸纳、安排附近的就业劳动力,群众得到了很多的实惠。”据了解,崇信县在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过程中,将腾退的557亩土地用于农业产业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了柏树镇、黄花乡果盘气调库等项目9项,解决的了涉农企业用地指标紧张的难题,实现了企业和群众收益双赢。

  

空房子变商铺

  

  漫步在锦屏镇梁坡水街,水车徐徐,碧水青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草屋假山,路两旁的新农村民宅整齐划一的排列着,小吃商铺琳琅满目,俨然一副新时代美丽乡村画面。

  梁坡村村民梁忠平说:“家里的10来间房子都闲着呢,闲置资源盘活这个政策特别好,我自己也有手艺,就开这个芮鞠农家乐,雇了8个人,一个月营业额有2万多。”·

  据了解,锦屏镇梁坡村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功能定位,采取农户自主经营、返乡人员创业、社会资本开发三种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62亩,整合闲置门面71间招商59户,门店月营业额均达到1万元以上,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提高了群众收入。

  “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准备翻过年把店面升级装修一下,完善一下崇信特色的菜品和土特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崇信。”梁忠平憨厚的笑道。

  近年来,崇信县坚持把模式创新作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突破口,探索的“农户自主经营、村级改造利用、社会资本开发、返乡人员创业、依法协议流转、自愿有偿退出、用地增减挂钩、城乡融合发展”八种模式,分类盘活土地1898.3亩,盘活利用率达到76%,有效的把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多项工作关联起来,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而且让闲置的资源活了起来,村内产业立了起来,生态环境美了起来,集体经济强了起来,把犄角旮旯的闲置地变为群众的“聚宝盆”。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