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花宴席开出陇中致富花

时间:2021年03月08日 18:4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统称陇中,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崔思义在这里开了一家陇中民俗苑,专门经营当地民俗饮食盛宴——陇中十三花宴席。

  陇中民俗苑是有着一座四层楼的院子,院子环境清新雅致。整个陇中民俗苑约1400平方米,装饰设计新颖别致,一楼为接待大厅和陇中民俗文化展厅,二楼设有风格迥异的8个包厢,有窑洞、土炕、磨坊,三楼为书画创作区,四楼观景平台通过戏台、堡墙和楼阁建筑,展示了陇中地区特有的堡子文化和民间曲艺文化、地方建筑文化。每到周末、年节、旅游旺季便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的客人。

  

  

  这些客人都是冲着陇中十三花宴席来的。来这里的客人都说:“没有吃过十三花宴席,等于没有来过陇中。”

  “十三花”宴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据史料记载,陇中“十三花”宴席以关中民俗为特色,是满汉全席的一个分支,最早在陕西农村红白宴席中开始流传,后进入陇中地区,结合当地民俗礼仪,逐渐成为陇中民间招待尊客的最上等宴席。

  

  

  事实上,就其内容来说,陇中“十三花”宴席又称鸡肘席,通常讲究八盘子炒菜,加四碗一锅子,总共十三道菜。陇中“十三花”宴席十分注重礼仪,上菜过程以宴席进行为明线,以礼仪传承为暗线,菜品摆放,入席就座无不体现尊老爱幼的礼仪文化。

  早在十几年前,定西有很多会做十三花宴席的手艺人,但近几年愿意学十三花宴席制作方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崔思义说:“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得人们的消费待客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饮食文化逐渐被现代较高的机械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取代,传统饮食文化及其操作配套技术被现代人忽视,同时由于新型酒店的兴起,国内外一些较为高档、新型的菜系影响力逐渐扩大,又因传统菜品制作方式复杂,制作时又比较辛苦,所以学习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除了民间尚存的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老艺人之外,在现在的年轻群体手中几乎已经接近后继无人而频临绝迹。”

  改变,需要时间,亦需要契机。为了留住“乡愁”打造绿色健康饮食,2015年经崔思义所在的甘肃唐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挖掘整理资料,并报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审批,“陇中十三花”申遗市级非物质文化获得成功。慢慢地,陇中十三花宴席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知和认可,陇中民俗苑也因此成为了定西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越多人的认可,让陇中十三花宴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活”了起来。凭借悠久历史积累下来的名气,在政府支持下,甘肃唐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00余万元投资建设了陇中民俗苑,并派出厨师深入陇中民间乡村,寻找传统老艺人拜师学艺。

  “这两年,来定西的游客越来越多,也有慕名前来吃十三花宴席的客人,到店里的客人吃席、拍照,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我们还将十三花宴席制作成了套餐礼盒,方便市民带回家食用,现在十三花宴席又重新回到了大众餐桌。”十三花宴席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成明说。

  此外,甘肃唐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陇中民俗苑直接解决10余户贫困劳动力家庭就业,每年还组织十三花宴席制作技艺的培训班,已有近百位厨师接受培训。

  对于未来,崔思义心里还有很多盘算,在继续做好十三花宴席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的同时,持续挖掘当地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并依托公司成立的唐声职业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传统技艺厨师,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将定西地道美食带给每一位食客,让大家记得住乡愁。此外,他还准备引进歌舞表演、秧歌晚会等节目,与旅游接轨,让客人充分体验并接纳陇中风俗民情,把陇中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