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全速推进能源绿色发展

时间:2021年06月10日 10:3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明娟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产业/行业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能源电力行业加快实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甘肃能源绿色发展全速推进

  

  

  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是指我们国家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排放总量不再增长;碳中和指到2060年前,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碳捕捉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要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

  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

  甘肃电网具有西北区域电力电量交换枢纽中心区位优势,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是实现甘肃省能源转型的重要“纽带”。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大屏障,资源、区位和通道优势显著,特别是风光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达2亿千瓦,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的优越条件,这是甘肃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按期实现‘双碳’目标和培育新的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所在。”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雪峰说,“在‘双碳’目标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背景下,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这是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甘肃将在助力新能源消纳、提高电能替代水平、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加快陇东直流前期工作步伐,协调督促常乐电厂3、4号机组建成投产,稳步促进电力结构调整,最大限度以绿色方式保障电力充足供应。预计到“十四五”末,甘肃辖区内750千伏省间联络线将由18条增至22条;甘肃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占比超过50%,常规火电调峰深度达到30%,实现新能源年增发电量100亿千瓦时;祁韶直流通道达到规划设计容量,输送新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40%;2025年,甘肃电网跨区跨省输电能力将提升至4200万千瓦以上,为助力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甘肃力量。

  

  院士为甘肃能源绿色发展把脉定向

  

  为积极应对“双碳”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记者一行走访了四位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为甘肃电网更好服务甘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把脉定向,出谋划策,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电网企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发电企业、广大用户的沟通协调,主动向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在规划电源的同时,统筹考虑电网建设和负荷配套,努力做到新能源建设‘发出来、送出去、用得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说,“甘肃要深入研究新能源占比高,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的电网变化特性,充分发挥包括新能源企业在内的电力电子设备快速响应特性,综合施策解决好电网特性变化问题。要研究在新能源送端电网建设直流电网的可行性,用直流电网把西北部的风电光伏和西南部的水电综合利用起来,在送端电网形成‘风、光、水、火’互补,为新能源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则充分肯定了甘肃电力提出建设电力系统理论研究实证验证基地的设想,建议进一步开展科学系统的论证研究,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必须准确预判新能源发展不同时期对电网带来的影响,努力做到电网、电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表示,甘肃农业技术进步潜力巨大,农业发展对能源有很大需求,可将甘肃农业大省和新能源大省特点结合起来,用新能源发展推动农业技术革命,用农业生产负荷有效消纳新能源,探索出一条适宜于甘肃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国工程院薛禹胜院士认为,要建立电网精准模型,在不可复制的电力系统变化过程中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读懂故障特征信息反映的内容;建议提出一种新的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将最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精确模型验证简化模型的思路,快速找出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并实现对电网是否稳定的量化分析评估;破解电力系统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要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国网甘肃电力将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借助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帮助甘肃电力在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关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部署上,做出科学决策,助力甘肃电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国网力量。 

编辑:刘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