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近未来——5G新年展望

时间:2020年01月22日 09:5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产业/行业

  新年伊始,许多消费者换上了5G手机,在地铁站、商场里,不到1分钟完成一个游戏更新、下载热门剧集,目前5G的体验虽然还比较有限,但仍引来惊叹与艳羡。进入2020年,关于5G应用的最新消息层出不穷,让很多人在新年伊始就感受到了5G快速发展的脚步。

  5G的快速发展,不仅能为手机用户带来更通畅的移动互联网通信服务,5G融入生产端更将促进供给升级,有望创造更丰富的消费体验、催生更多新业态。

  结合各行各业

  据了解,到去年底,全国已开通5G基站12.6万个,而兰州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也走在前沿。

  在无人车领域,通过5G网络与无人车连接,无人车在运营现场采集到的视频、图像、声音等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到云端。相比4G时代,5G条件下云端对采集到的数据经过AI算法处理后能够更快速地将计算结果回传到车端,从而实现人与车的同步智能引导和交互,用户体验会更好。

  “事实上,无人车作为移动的智能终端,可集成更多智能化设备,而5G网络能够保证这些设备同时高效运转,进而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化。”甘肃新世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龚嘉义说。

  从功能方面来看,4G主要是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移动宽带体验,5G除了增强个人移动的宽带体验之外,还将驱动移动通信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促进行业数字化,构建万物互联的未来世界,可应用于无人驾驶、智能工厂、远程诊疗等诸多领域。

  2019年被称作全球5G元年,超过55家电信运营为约1000万客户提供了网速比4G高出6-8倍的5G服务,很多人都对5G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充满期待。

  在兰州从事金融行业的郝勇表示,5G为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后也许声控就能打开电视,东西用完了,系统会自动提醒购买,甚至连扫地都能交给智能机器人处理。

  应用场景不断

  5G应用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在以往4G无法企及的很多领域创造出新的应用空间。

  记者近日来到甘肃移动的一处展厅时,5G的各种应用场景集中呈现在眼前:智慧安防、智能机器人、博物馆导览、互动式教学,可谓包罗万象。

  记者了解到,就普通消费者基于手机的应用场景来说,4G通信网络已可以满足目前大部分业务需求。短期内,5G与4G将形成有效互补,使中国移动的通信服务呈现“双频网、双制式、多站型”的特点,不仅可以更加灵活地满足多场景组网需求,而且可以在以往4G无法企及的很多领域创造出新的应用空间。

  “一方面,5G具有大带宽、多连接、低时延等特征,这意味着信息流传输的通道更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计算分析能力更强,因此5G可以衍生出很多产业、消费同步升级的场景,如智能音箱、保姆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无人车或无人机等。”展厅负责人表示。

  5G对生活的改变,本质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了解,一个工厂往往需要很多传感器,目前不少都是有线连接的。5G可以覆盖每平方公里100万个连接,这些传感器之间就完全可以变成效率更高的无线连接。

  供求两侧互动升级

  5G的发展将为产业端、消费端注入强大动力,改变消费与生活,推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5G的发展,更将带动供求两端同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到2020年底力争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有机构预测,在新一年5G将成为手机标配,5G终端将迅速多样化。

  业内人士表示,新的一代技术,一般会持续1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对于5G来说,整个网络建设、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并不是一开始全部就绪,在未来5—10年里,会持续不断地演进,持续不断地构筑起来。

  一年多来,三大运营商在全国各城市做了大量试验,为5G商用部署做了大量准备。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基站都是通过光纤到达的,这实际上为5G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G技术的发展,不仅将改变消费者的体验,而且也将深刻影响生产过程和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转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未来,5G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变化,而各路企业也不会错失其中的商机。例如无人车产品研发的愿景是让无人车成为新一代城市基础服务终端,让大众用户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小到触手可及的一杯咖啡、奶茶,大到随时随地根据人们的需求直达身边的各类服务,而5G恰恰为这些可能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发挥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双升级”的趋势下,一方面要补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以新技术为引领,为产业端、消费端注入强大动力。5G恰恰是当前一个极好的交汇点,有望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型业态、带来新的商机,继而改变消费与生活、推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