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告诉读者

时间:2019年09月26日 15:2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张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降生于甘肃兰州这片黄土地上。多年来,《读者》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并和新时期的中国一同腾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移动互联网的勃兴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引领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形势下,《读者》如何守初心、担使命,又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人们充满了期待。

  再次“赶考”的《读者》,又一次惊艳了世界!

  

改革开放中诞生的《读者》

  

  《读者》杂志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伴随改革开放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结出的文化硕果。

  1981年4月,《读者文摘》在兰州正式创刊。“那是38年前的事了。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出版社和其他行业一样,正在酝酿一场巨大变革,出版社要‘断奶’政府补贴,必须自己养活自己。所以要办些杂志,以刊养书。”参与了《读者》创办的胡亚权胡亚权回忆。

  在创办《读者文摘》前,胡亚权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科技编辑室的一名普通编辑。一个上午,甘肃人民出版社新调来的总编辑曹克己将他叫到办公室,要他办一份新杂志,并且要求他“办啥,你自己去想;人,你自己去找。”

  胡亚权回忆:“我回家仔细想了想,脑海里过了一遍和我经历差不多的几位中年编辑,第二天试探着问了问,没有结果。于是找到了郑元绪,结果他回话:一起干!”

  于是,两个人的编辑班子搭建成功。办什么杂志?只有自己去调查。“在跑遍书店、图书馆、书摊、夜间地摊之后,结果出乎意料。大变革时代,西部内陆地区虽不如东部沿海一带活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同样强烈。”胡亚权说,“甘肃作为内陆省份,信息闭塞,经费吃紧,交通不便,作者稀少,稿源不足,思想滞后,这些因素迫使我们最后选择了创办文摘杂志。出版社领导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决定办一份综合性文摘杂志。”

  经过内部简短的刊名征集后,这本杂志定名为《读者文摘》。

  第一期的编辑工作中,胡亚权、郑元绪二人遍览手头能见到的一切报刊图书,甚至重新翻阅了大学的读书笔记,终于在1980年年底编辑好了创刊号送审稿。

  “1981年春节前夕,送审稿被退回,抽换了3篇大文章。此举促使我们放弃了对敏感题材的追逐,也不再媚俗跟风,这反而成为此后杂志编辑的一条重要原则。”胡亚权说,杂志是有生命的,她是出版人学养、理想的再现;杂志也是有寿命的,出版者的最大责任是使她长期保持健康和活力。

  1981年4月,《读者文摘》杂志问世。创刊号印了3万册,每册定价0.30元。拿到带有墨香的《读者文摘》创刊号,胡亚权和郑元绪欣喜不已。“当时老郑问我,‘像杂志吗?’我答:‘当然,一本好杂志。’”

  当年,《读者文摘》共出版了5期,年底期发行量达到了9万册。1982年,发行量达到29万册,1983年达到90万册,1984年超过136万册。1993年,《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发行量突破300万册,进入中国大刊方阵。1998年以后,《读者》连续入选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2001年、2002年连续获得两届国家期刊奖。

  2006年,甘肃人民出版社组建为读者出版集团,《读者》月发行量达到1003万册。2015年,读者传媒上市,2019年5月,《读者》累计发行20亿册。

  作为创办者之一,胡亚权总被问到“为什么能在偏僻落后的甘肃兰州办出一份如此出名的杂志,而不是在北京、上海这些文化超发达的城市?”“那时我们的回答常常语焉不详,现在我的回答是人才、是初心。近40年守护初心,不媚俗,不追风,像农民似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又像工匠一样精益求精,无休止地打造同一件产品,永远力争上游,是不是也算一种精神?”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富康年认为,进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做大做强中的《读者》

  

  《读者》杂志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母公司的发展,“读者”产业链不断延伸。

  2006年,在原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读者出版集团公司,顺利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改制。2009年,由集团控股发起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5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品牌支撑、资本驱动,“读者”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市对读者传媒的影响有两个方面,最直接的影响是读者传媒作为出版类公司上市之后,2015年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04亿,给整个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使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间接的作用则更深远。“《读者》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更加扩大,使甘肃也在资本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读者’品牌连续15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读者品牌的影响力在沉淀了38年之后,进入资本市场后进一步放大,截至2019年上半年,读者品牌价值评估达到了327亿元。”

  读者传媒相关人士介绍,上市后,公司内部的体制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化程度更高。行业发展方面,对标维度和对标体系更加宽广,这对公司的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不能只满足于在甘肃做一家不错的企业,要不断转型升级,在全国出版传媒行业中对比,在全国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对比,促使公司走上生产经营加资本运营的模式,实现读者传媒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读者出版集团业务涵盖出版发行、绿色印刷、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阅读服务、金融投资、文化地产、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等,拥有多元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拥有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飞天印务集团等全资子公司;读者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读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控股子公司;并参股甘肃银行、华龙证券、黄河财险、甘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2018年,集团合并口径资产总额达62.30亿元,净资产37.67亿元,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呈现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转型升级中的《读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勃兴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面对这一变化,《读者》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用技术赋能内容,打造融媒体平台,在内容生成、介质呈现、传播手段方面采用最新技术,创新出一系列成果。

  数据显示,目前,《读者》全媒体平台覆盖千万以上用户,微信公众号拥有高黏度粉丝500多万,居全行业(除政务号)第31位,在文化类公众号中排名第7,在期刊公众号中排名第一位。2019年4月,《读者》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创设“每日一读”专栏并开设订阅号。目前,《读者》全媒体的覆盖率大大提高,初步形成新媒体矩阵。《读者》正由过去的内容提供商向综合知识服务商转变。

  线下,《读者》的布局也毫不逊色。作为《读者》品牌全国第一家集合概念店,“读者书店上海旗舰店”已成为外滩九江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那里既是一家书店,也是一本可阅读的立体杂志,更是一处读者印象体验馆。”读者传媒相关人士介绍,“读者书店上海旗舰店”同曾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办公楼一起,展示着老上海的面貌和风情。

  在拓展阅读空间方面,读者出版集团尝试城市文化体验新业态建设,打造了街区公共文化空间和体验式文化沙龙“读者小站·金城书房”。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王光辉告诉记者,该项目以读者文化和阅读服务为核心,融合公共图书借阅、分享体验、阅读讲座、知识服务、文化产品销售、咖啡茶语为一体,是多功能、复合式、开放型街区公共文化空间。“读者小站”的运营,采用“公共服务+经营”的全新模式。目前已建成中天嘉园、蓝馨花园、五一市场、福利路街道、上坎社区、中街社区、25街区、金城公园共8所小站。

  拓展传播力影响工程是《读者》的又一项工作重点。《读者》通过拓展杂志分发渠道,让杂志影响更多人群。“过去《读者》发行只是传阅,现在通过全媒体,能够覆盖的有效人数达3000万以上。《读者》中短期的目标是全媒体覆盖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保持大众刊物的影响力。同时,以技术赋能内容,继续提供高品质内容,覆盖更多区域。目前,《读者》正拓展非汉语阅读人群,筹划出版面向中亚、西亚、东欧一带的俄语版《读者》,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扩大覆盖面。”

  富康年说:“过去《读者》是内容生产商,现在要转变为综合阅读服务商。最近读者子公司北京天元公司开发了《了不起的中国文化》课程,同时,围绕学生的语文学习编辑了读者新语文,这些都是跟国家教育政策相配套的。习近平总书记到读者集团视察时,强调建设书香社会,这些综合的知识服务,实际上都是在为书香社会建设助力的。”

  富康年说,在创新经营方面,读者集团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将持续推动多元化经营,要培育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增长点。“将来,《读者》肯定会形成有品牌支撑、有资本助力,主业突出、多种经营的格局。作为甘肃文化企业的龙头,《读者》市场化水平很高,有品牌,又有资本平台,更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她的发展前景可期。”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